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藩的意思、边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藩的解释

亦作“ 边蕃 ”。靠近边境的藩国、藩镇。《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虽蒙褒叙,未尽才宜,并可授边藩,展其志力。”《魏书·源怀传》:“北镇边蕃,事异诸夏,往日署官,全不差别。”《旧唐书·魏少游传》:“ 少游 以 肃宗 远离宫闕,初至边藩,故丰供具以悦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王 卒於边藩, 卢 薨於殿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藩是汉语历史词汇,指古代王朝设置在边疆地区、具有军事防御和行政管辖职能的重镇或重要行政区划。其核心含义包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边疆)与政治功能的双重性(屏障与治理),主要出现在唐至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地理属性

    “边”指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藩”本义为篱笆,引申为“屏障”。合称指作为边疆屏障的军事重镇或行政区域。例如唐代的节度使辖区、明代的九边重镇均属典型边藩。《汉语大词典》释为“边疆的要地”。

  2. 职能特征

    兼具军事防御与地方治理双重职责:

    • 军事屏障:屯驻重兵抵御外敌,如《旧唐书》载“河朔三镇,国之边藩”;
    • 行政管辖: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维护中央政权对边地的控制,如明代辽东都司。

二、历史演变与用例

  1. 唐代

    边藩多指节度使控制的边疆军镇,如范阳、平卢节度使。安史之乱后,部分边藩形成割据势力,《资治通鉴》称“边藩拥兵,尾大不掉”。

  2. 宋明清时期

    演变为中央直辖的边疆行政区:

    • 宋代:如秦凤路(今甘肃一带),掌边地戍守与蕃部安抚;
    • 明代:九边(如辽东、宣府)为防御蒙古的核心边藩;
    • 清代:渐为“边疆行省”(如新疆、西藏)替代,但文献仍沿用旧称。

三、文化引申与权威参考

  1. 象征意义

    在文学中喻指国家安全的保障,如陆游诗“边藩尚烽火,壮士泪空弹”。

  2. 学术界定

    历史学者严耕望指出:“边藩之制,实为中央经略边疆之关键,兼具震慑与怀柔之效”(《唐代交通图考》)。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2. 《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资治通鉴·唐纪》(中华书局,1956)
  4. 《陆游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网络扩展解释

“边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边藩”由“边”(边境地区)和“藩”(藩国、藩镇)组成,原指靠近边境的藩国或藩镇。古代中国常将这类地区作为边疆防御的重要区域,与中央政权形成地理和政治上的关联。

详细解释

  1. 词义演变
    最初指边境的藩属国或军事重镇,后引申为泛指偏远、远离中央的地区。例如《宋书》提到“授边藩,展其志力”,即指将人才派往边疆以发挥作用。

  2. 历史背景
    在魏晋至宋代文献中,“边藩”多用于描述边疆的军政体系。如《魏书》提到“北镇边蕃,事异诸夏”,说明边藩地区与中原的治理方式存在差异。

  3. 使用场景

    • 地理层面:形容远离中心、交通不便的边疆地带(如“出榆塞,理边藩”)。
    • 政治层面:指代需特殊管理的藩国或军事辖区(如“归义是中原朝廷对边藩归附的称呼”)。

引证与用例

“边藩”是兼具地理与政治含义的词汇,既指代具体的边疆藩镇,也隐喻与中央的疏离关系。其用法在历史文献中高频出现,尤其与军事、治理等内容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熬心拜牌变更裁减策踵尺泽之鲵道官大坡德川家康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二小防御使风旋电掣分子筛告终恭约诡求好慕鸿涯呼拉圈火递絜静劲秋九纲纠戾九隆揪送聚偻军中候冒坚马訾水鸣鹑悯怜铙歌嫖姚频次破赚钤盖潜鳞佥判秋柏去失热地上蚂蚁溶溶澹澹删落生龙脑生态矢死不二诗橐授能泰山梁木天生同县完地袜綫五方杂处下脚详事献诗小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