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官名。 唐 武则天 时始设于 夏州 , 安 史 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以刺史兼任,常与团练使互兼,以后废置无常。至 宋 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 辽 南面官系统中有防御使。 清 代各省驻防军中设防御使,是正五品武官。驻京之健锐营及各陵寝亦设防御使。 唐 杜甫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诗:“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旧唐书·职官志三》:“又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不赐旌节。”《金史·宣宗纪上》:“ 德州 防御使 完颜丑奴 伏诛。”
防御使是中国古代军事官职,其设置和职能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1. 起源与唐代设置
防御使始设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最初见于圣历元年(698年)的夏州都督领盐州防御使。安史之乱后,中原军事要地普遍设立此职,由刺史兼任,负责本区军事防御,常与团练使互兼。唐代防御使全称“防御守捉使”,分都防御使(统辖数州)和州防御使(单州)两种,例如开元二年(714年)薛讷任陇右防御使。
2. 宋代的演变
宋代防御使成为武将虚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无实际统兵权。辽代南面官系统中也沿袭此职。
3. 清代职能
清代在各省驻防军及京城健锐营、陵寝卫队中设防御使,为正五品武官,主要负责地方军事防卫。
4. 历史意义
防御使的设立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军事控制的强化,尤其在唐代中后期,其与节度使体系共同构成军事防御网络。杜甫诗句“迁转五州防御使”,以及《旧唐书》《金史》的记载,均印证了其实际职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制度差异,可参考《旧唐书·职官志》《金史·宣宗纪》等原始文献。
白门毕陬步兵补子钗梁凤晨烟樗枥的的圆的脰乌鼎来额首称庆返老凤诏高爵寡独汉武托孤娇嫮吉旦界域金镶玉裹蠲损硜硜赖耶老伙计勒马两用列郡立名铃兰鲤簰龙质末劫拏手披帷七宝团圞乞留玎琅情计认同入微撒对山榴升越沈楞尸忝受戮率由旧章耍青皮忪惺泰侈调引图箓屠噬歪诗伪人相衔相须香严闲接推理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