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盖印。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俄罗斯专辑》:“伪书用印两颗,铃盖不合式。”
“钤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án gài,主要指盖印、盖章的行为,常见于正式文书或官方文件。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钤”(指印章)和“盖”(覆盖)组成,字面意为用印章覆盖纸张,引申为在文件上加盖印章以示确认或授权。例如清代文献记载:“伪书用印两颗,铃盖不合式”(《癸巳类稿·俄罗斯专辑》),说明印章使用需符合规范。
使用场景
多用于公文、契约、书画等需要认证的场合。古代官员签署文件或文人完成作品时,常通过钤盖印章表明身份或完成确认。
引申含义
部分词典提到该词可比喻“封闭、封存”,但此用法较为少见,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注意事项
钤盖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多种意思和用法。
钤盖的拆分部首为金(钅),盖(⺆),共有15画。
钤盖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指的是封印或印章。在古代,官员使用钤盖来盖印公文或文件,以示权威和身份。因此,钤盖也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力和尊严。
钤盖的繁体字为「鈐蓋」。
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钤盖的字形略有不同。钤字原本是由「金」字旁和「仟」字组成,仟表示千,而盖字则和现代相同。
1. 官员使用钤盖在文件上盖印,以显示文件的合法性。
2. 他的钤盖是一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近义词包括:印章、图章、公章。
反义词包括:无印、无章。
组词包括:钤铁、钤金、钤印、盖章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