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军中乐歌。传说 黄帝 、 岐伯 所作。 汉 乐府中属鼓吹曲。马上奏之,用以激励士气。也用于大驾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凯班师。 南朝 宋 何承天 《朱路篇》:“三军且莫喧,听我奏鐃歌。”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鐃歌列骑吹,颯沓引公卿。”
(2).泛指军歌。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谭笑青萍归路远,清笳万里和鐃歌。” 清 方文 《偕蒋穆之登金山怀龙友先生》诗:“曾上 江 楼閲水师,鐃歌鼓吹谱新词。” 曹亚伯 《武昌起义》:“择日出师,当天誓众。鐃歌初唱, 汉 帜齐张。”
(3).指凯歌。 清 汪廷讷 《种玉记·夷江》:“指日功成齐奏凯,大家拍马听鐃歌。” 清 赵翼 《从军征缅甸》诗:“传语健儿休笑我,凯旋时节要鐃歌。” 陈毅 《水调歌头·四游良口》词:“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厂房发电,轧轧奏鐃歌。”
铙歌是古代中国乐府诗的重要类别之一,原指军旅中使用的凯旋乐曲,后演变为宫廷祭祀、宴飨等场合的礼乐形式。其名源于演奏时使用的金属打击乐器"铙",具有节奏鲜明、气势雄浑的特点。
从文学发展史看,铙歌最早见于汉代《乐府诗集》的记载,属《鼓吹曲辞》类,现存十八曲,如《朱鹭》《思悲翁》等作品,记录了汉代社会风貌与军事活动(来源:中华书局《乐府诗集》)。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解:"铙,如铃而无舌,有柄执而鸣之",说明其乐器形制与演奏方式(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在音乐形态方面,宋代郭茂倩考证铙歌具有"黄门鼓吹,天子宴群臣所用"的功能,其曲式结构包含引子、正曲、尾声三部分,常与建鼓、箫等乐器合奏(来源:国家图书馆藏《乐府诗集校注》)。清代学者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特别指出,铙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逐渐融入民间音乐元素,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代考古发现佐证了铙歌的演奏场景,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铭文,记载了与铙歌相关的音律体系(来源:湖北省博物馆考古报告)。这些实物证据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完整呈现了铙歌作为礼乐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
铙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乐形式,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要点说明:
基本定义
铙歌是汉乐府中“鼓吹曲”的一种,主要用于行军时马上演奏,以激励士气。它也被用于帝王出行、宴享功臣及凯旋仪式等场合,兼具礼仪与军事功能。
历史渊源
传说其起源可追溯至黄帝与岐伯所作,汉代被纳入乐府体系,成为固定军乐形式。现存汉铙歌十八篇,收录于《乐府诗集·鼓吹曲》中,内容涵盖战阵记述、祥瑞表功等。
内容与形式特点
铙歌歌词内容庞杂,既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也包含男女情感等民间元素。演奏时以铙、鼓等打击乐器为主,风格雄壮,属“马上乐”的典型代表。
文化影响
后世将“铙歌”泛化为军歌或凯歌的代称,如唐代边塞诗中常以铙歌象征胜利。相关概念如“钲歌”亦指向同类军乐形式。
现存文献
汉代铙歌十八篇中,《朱鹭》《上邪》《有所思》等篇章较为著名,可通过《乐府诗集》查阅完整内容。
悲音碧继翁比翼连枝春风和气从侄崔卢存安错支剌大杖滇池饿殍遍野饵敌樊鹿飞禽走兽逢凶化吉高院鼓簧还民汉廒寒冱洪音猴戏户辨贾虎荀龙绛幡贱隶给回镜流金屑樛葛巨川材絶作两监离管末衖末尾奈河桥辟斥起遣颯踏上略善家牲玉蛇皮试儿颂祷窣堵香泰山压顶天闪挑挖题桥柱吞齧婉弱威刑肃物下半场相安无事嫌好道歹鲜晶校别孝思不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