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鹌鹑。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臛 江 东之潜鼉,臇 汉 南之鸣鶉。” 宋 梅尧臣 《思归赋》:“膳羞则有鵁鶄野鴈,泽鳧鸣鶉。”
(2).指南方朱鸟七宿。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翔海泽之轻鸥,巢天宿之鸣鶉。” 钱振伦 注引《埤雅》:“南方朱鸟七宿,曰鶉首、鶉火、鶉尾。”
“鸣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现代生物学研究曾对比微山湖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的骨骼结构,发现形态相似但长度存在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或天文体系,可参考《七启》《野鹅赋》等古籍原文,或查阅古代星象文献。
《鸣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雉科鸟类中的一种小型鹑鸟。这种鸟类常在早晨或黄昏的时候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因此得名。
《鸣鹑》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鸟(鸟字的意为鸟类)和鸣(鸣字的意指鸣叫声)。根据拆分后的部首和笔画,可以将《鸣鹑》的写法分为鸟字的五画和鸣字的八画。
《鸣鹑》一词的源自于先秦时期的文献《易经》中的《小畜卦》中的象辞“鸣鹑在草,其子和之”,意指小鹑鸟鸣叫在草地上,它的子嗣会唤应它。
《鸣鹑》的繁体字为「鳴雛」,使用繁体字的地区如台湾、香港等地。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化。《鸣鹑》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鳴隽」。"鳴"是指鸣叫声,"隽"是指鸟的意思。
1. 晨光中,田野里的鸣鹑发出欢快的叫声。
2. 走过林间小径,偶尔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鸣鹑的清脆声。
1. 鸣叫:鸣字意为发出声音,叫字指大声喊叫。
2. 鹑鸟:鹑字指鸟类,鸟字的意义被强调。
1. 鸣声:指各种鸟类发出的声音。
2. 啼鸣:指鸟类的叫声,也可以指其他动物的叫声。
寂静:指没有声音、安静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