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的意思、德川家康的详细解释
德川家康的解释
(1542-1616)日本江户幕府的创立者。原为织田信长部将。后又随丰臣秀吉征战,成为关东八州的大领主。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部下分为两派。1600年9月,在美浓的关原(在今岐阜县不破郡)击败对立的丰臣氏军队。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后击灭丰臣氏残余势力,建立幕藩体制。
词语分解
- 德的解释 德 é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康的解释 康 ā 安宁:康乐(?)。康平。康宁。 空,空虚:萝卜康了。 宽阔:康庄。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无病:康健。康复。康泰。健康。 丰盛:小康。康年。 姓。 笔画数:; 部首: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江户幕府的创立者。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德川家康(汉语拼音:Déchuān Jiākāng)
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的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1603-1605年在位)。其家族统治日本长达264年(1603-1867),史称“江户时代”或“德川时代” [1]。
二、历史地位与贡献
- 统一日本
通过“关原之战”(1600年)击败敌对势力,终结战国乱世;建立中央集权的幕藩体制,奠定日本近世社会基础 [2]。
- 政治制度
推行“参勤交代”“兵农分离”政策,强化幕府权威;颁布《武家诸法度》规范武士行为,确立封建等级秩序 [3]。
- 经济文化
鼓励贸易(特许“朱印船”制度),发展城下町;支持儒学与佛教,促进江户初期文化繁荣 [4]。
三、文化符号意义
汉语语境中,“德川家康”常被引申为:
- 隐忍谋略的象征:以“杜鹃不鸣,待其鸣”(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闻名 [5];
- 长寿执政的代表:73岁高龄执政,体现持久统治的智慧 [6]。
四、权威参考来源
-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 德川家康文书(原始档案)
- 辻达也《江户幕府制度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
- 《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馆,1997)
- 威廉·比斯利《日本近代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72)
- 山冈庄八《德川家康》(文学传记,1950)
- 赖山阳《日本外史》(江户后期史书)
(注:部分古籍文献无直接链接,需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获取)
网络扩展解释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是日本江户幕府的创立者,第一代征夷大将军,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并称“战国三英杰”。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历史意义:
一、基本身份与历史地位
- 出身与早年:出生于三河国冈崎城,幼年曾作为人质辗转于织田信秀和今川义元家族,1566年改姓德川。
- 政治角色:通过关原之战(1600年)击败丰臣氏势力,1603年受封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开启265年的和平统治。
二、核心成就与政策
- 统一与集权:推行“幕藩体制”,将全国土地分封给亲信大名,同时通过参勤交代制度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 经济文化:发展农业、整顿货币体系,促进商业繁荣;推崇儒学与佛教,奠定江户时代文化基调。
三、文化象征与后世影响
- 神格化: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东照大权现”,在日光东照宫供奉,其陵墓融合政治与艺术,象征幕府鼎盛时期的国力。
- 成语寓意:中文语境中,“德川家康”衍生为成语,比喻权力稳固、不可动摇的地位。
四、评价与争议
- 历史评价:被视为隐忍谋略的典范,因长期蛰伏后终结乱世,被称为“战国最后的赢家”。
- 统治争议:对丰臣家族残余势力的清除(如大阪夏之阵)被视为巩固权力的必要手段,但也因手段残酷引发讨论。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军事策略或家族谱系,可参考来源中的高权威性网页(如、6、11)。
别人正在浏览...
迸脱避强击弱博考卜鼎蟾兔称任楚材辞严谊正钓差定期对流剁斧石杜秋方始梵塔黼依各个击破憨头憨脑华纳焕燿恢奇回头人结状今儿井花水惊痛军衆勒面联肩俪曲论律滤锅门户洞开冕弁庙乐妙器模帖拿权旁批盘结品样任责汝南诺山夷擅政少垒桬棠绳趋尺步死有余诛索酒腾飏头头是道顽陋蔚气为所欲为渥彩吴羹闲弃小蓟遐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