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以“螳臂”比喻自不量力或微弱之力。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倘以礼数之虚文,贾不测之实祸,那时螳臂奚施,麝脐空噬,莫怪 钱凤 此时不言也。”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卢忠肃公毁玉双印》:“ 子莲 ( 周子莲 )诗云……五千疲卒战 贾庄 ,千骑万骑螳臂当。”参见“ 螳臂当车 ”。
“螳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解析:
“螳臂”源自《庄子·人间世》中的寓言:“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故事中螳螂试图用前臂阻挡车轮,比喻不自量力的行为,后演化为固定表达。
该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势而为”的哲学观,常被用于劝诫人审时度势,避免盲目行动。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词典及文学作品的解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螳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不自量力,自不量力地与强大对手抗争。
《螳臂》的拆分部首是虫和月,其中虫代表虫类,月代表形状。
它的笔画分别是9画。
《螳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位叫做郭宝的人,他非常自负,自以为无敌。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在挥舞着它的前臂,仿佛要打倒一只正在飞过的鸟。郭宝觉得螳螂太不自量力,于是他戏称自己是“螳臂”,意思就是他认为自己像螳螂一样可以与任何对手抗争。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形容那些不自量力地与强大对手抗争的人。
《螳臂》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螳臂」。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研究,一种古代汉字的写法是「螗臂」。这是因为在古代的字典中,有时候会将字的部首写成偏旁的字形,而不是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拆分部首的形式。
他真是螳臂当车,居然敢和世界冠军拳手挑战。
螳臂当车、螳螂截拳。
蚍蜉撼树。
知难而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