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来书写的绢帛和竹简。亦作书册的代称。 唐 苏颋 《凉国长公主神道碑》:“昭乎遗风,谁著縑简;垂厥后代,谅凭刊刻。” 唐 张怀瓘 《<书断>序》:“若乃思贤哲於千载,览陈迹於縑简,谋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
缣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特指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书写载体及其所承载的文献。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 本义:书写材料的并称 “缣”指双丝织成的细密绢帛,“简”指用于书写的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常统称“简”)。两者是纸张发明和普及前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二、 引申义:典籍与文献的代称 由于“缣”与“简”是记录文字的核心载体,“缣简”一词很自然地引申指代书写或镌刻于其上的文字、书籍、典籍、文献、档案等。它象征着知识的记录、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信息。
三、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缣简”的使用贯穿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材质特性深刻影响了古代书籍的形态(如卷轴装)、文字的书写方式(竖排右行)、以及文献的保存与传播。它们是中国早期文明最重要的知识传播媒介,承载了诸子百家思想、历史记录、律法条文等中华文化瑰宝。随着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逐渐取代了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缣简”作为书写载体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作为文化符号和文献代称的意义得以保留。
参考资料与权威来源:
“缣简”是古代两种书写材料的合称,具体含义如下:
缣(jiān)
指细密的丝织品(绢帛),质地轻薄坚韧,常用于书写重要文献或绘制地图。因成本较高,多用于贵族或官方文书,如汉代帛书。
简(jiǎn)
即竹简或木简,将文字刻写于竹片、木片后编连成册,是先秦至汉代主要的书写载体。例如《尚书》《诗经》最初均以简牍形式流传。
合称意义
“缣简”并提时,泛指古代文献或书籍,强调其历史性和珍贵性。例如《后汉书》中“缣简载籍”即指用这两种材料记录的典籍。
补充说明
随着造纸术普及,缣简逐渐被纸张取代。现代语境中,“缣简”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体现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如“缣简遗文”形容失传的古籍。
本榦宾燕蝉翼扇抢攘捶胸跌脚窜杂徂逝登大寳邓拓都保正遏夺方枘圜凿繁秾伏景天敷闻拱护刿心怵目害羣悍忌衡柄贺屯合应极恶唶唶课嘴撩牙了吊乐祖两榜进士梁粝鬣鬁灵栖凌霄殿蝼螲轮光鹿死谁手密语盘货炮膛怦营频率皮鞋破篷砌合绮楼衾窠日秩戎重肉头厚入流审省赎愆厮勾擞抖抖踏步床田原同好味之素遐襟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