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来书写的绢帛和竹简。亦作书册的代称。 唐 苏颋 《凉国长公主神道碑》:“昭乎遗风,谁著縑简;垂厥后代,谅凭刊刻。” 唐 张怀瓘 《<书断>序》:“若乃思贤哲於千载,览陈迹於縑简,谋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
“缣简”是古代两种书写材料的合称,具体含义如下:
缣(jiān)
指细密的丝织品(绢帛),质地轻薄坚韧,常用于书写重要文献或绘制地图。因成本较高,多用于贵族或官方文书,如汉代帛书。
简(jiǎn)
即竹简或木简,将文字刻写于竹片、木片后编连成册,是先秦至汉代主要的书写载体。例如《尚书》《诗经》最初均以简牍形式流传。
合称意义
“缣简”并提时,泛指古代文献或书籍,强调其历史性和珍贵性。例如《后汉书》中“缣简载籍”即指用这两种材料记录的典籍。
补充说明
随着造纸术普及,缣简逐渐被纸张取代。现代语境中,“缣简”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体现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如“缣简遗文”形容失传的古籍。
《缣简》(jiān jiǎn)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细密的亚麻布”或“用亚麻布制成的绫罗”。它可以指代细密的布料,也可用来形容柔软光滑的质地。
《缣简》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纟”和“戋”。其中,“纟”表示与纺织品有关,而“戋”则表示细小。
根据《康熙字典》,《缣简》的总笔画数为12。
《缣简》一词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车攻》一篇中。它在宋代时逐渐衍生出了引申含义,表示柔滑细密的布料。
在繁体字中,缣的“纟”部被替换为“糸”,缣简则被写作“縑簡”。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演变。据考古学家研究,最早的汉字是用刻制的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化为结构复杂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多与现代有所差异,但基本的形状和结构仍然可辨认。
1. 她穿着一件缣简的绸衫,宛如玉兰一般清新。
2. 这幅画用缣简的线条勾勒出了神秘的夜晚景象。
3. 缣简的纹理让这件衣服看起来更加精致典雅。
组词:缣纠、缣宸、缣泽、缣缱、缣缴、缣缴、缣洗。
近义词:细密、柔软、光滑。
反义词:粗布、粗糙、粗糙。
哀怜,哀悯白食八仙过海币余馋眼孔产业政策大上傎蹷对战惰气放龙入海废国黑里俏黑心歪尖黄道十二宫黄竹筒蹇浐鲛鲨焦梧桐假声禁攻寝兵警锡鸡肉涓日窥议兰舟淋滤蟊贼没情没绪密宴墨分五色暖阁排列滂沱判明霹雳碪擗膺辟远前胸契面银融蚀阮籍途入账桑鸡筛选升甲歙漆阿胶食称释网松毛虫随遇素数跳场停轸题旨驼员威壮蚊烟香乌鸦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