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楗槌的意思、楗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楗槌的解释

亦作“ 楗椎 ”。钟鼓;铃铎。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每至楗槌应叩,法鼓裁鸣,空界神仙共来行道。” 吴兆宜 笺注:“《增一阿含经》:‘佛告 阿难 汝今连击楗椎。’《释氏要览》:‘梵云楗槌,此云鐘磬。’” 清 金人瑞 《春末怀周粟仲》诗:“相思每中夜,梦见必山居。何日楗椎下,同皈心地初。” 清 龚自珍 《庚子雅词·台城路》:“山陬法物千年在,牧儿叩之声死。谁信当年,楗槌一发,吼彻山河大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楗槌”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佛教文化、器物功能三方面解析:

  1. 字义解析

    “楗”本义指门闩,《说文解字》释为“限门也”,引申为堵塞或支撑之物;“槌”则为敲击工具,如《广韵》注“击也”。二字组合后,“楗槌”原指用于固定或敲击的器具,后因佛教传入产生语义演变。

  2. 佛教法器释义

    在佛教典籍中,“楗槌”(梵文Ghaṇṭā)特指寺院中召集僧众或报时的法器,形制类似木鱼、钟磬。据《佛学大辞典》记载,其材质早期以木、铜为主,敲击声象征“破除昏沉,觉醒菩提”。《释氏要览》载:“楗槌,梵音犍椎,寺院集众之器。”

  3. 形制与功能演变

    唐代以后,“楗槌”逐渐分化为钟、板、木鱼等不同形态。宋代《禅林象器笺》描述其“或以铜铸钟形,或以木刻鱼状”,功能扩展至禅堂坐香、斋堂过堂等场合。现代汉传佛教寺院中,此词多作为法器的统称。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楗槌”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n chu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基本释义

2.文化引申

3.文献出处

4.辨析

“楗槌”主要用于佛教语境,指代钟鼓类法器,少数情况下被赋予性格比喻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释氏要览》《增一阿含经》等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暗伪白卫军白衣边使逼拷拨忙步调一致诚笃斥远畜畜村律院措思弹脣电掣星驰放下包袱蜚鸟纷纷穰穰负课福舍高翅帽鹳鵞关系说龟龙麟凤果官还寃魂飞魄越夹棍缣布简辑继进九卿相卡儿水勘同可儿口福髡缁力敌千钧理短莅飒蒙聋明旨难舍难分匹马当先前列起立轻翰靘壮穷黎茕眇山宗剩求手把子书程团搦五粒风五粒松涎水消越习睹袭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