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聋的意思、蒙聋的详细解释
蒙聋的解释
目不见,耳不闻。喻糊里糊涂。 明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
词语分解
- 蒙的解释 蒙 (矇) ē 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胡乱猜测:瞎蒙。 受 蒙 (④濛) é 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受:承蒙。蒙难
- 聋的解释 聋 (聾) ó 耳听不见声音:聋子。耳聋。发聋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蒙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éng lóng,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意义:指“目不见,耳不闻”,即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的状态。
- 比喻意义:形容人对外界事物不关心或感知迟钝,引申为糊里糊涂、浑浑噩噩的生存状态。
二、出处与用法
- 经典出处:明代思想家李贽在《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中写道:“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 此处“矇聋”与“蒙聋”同义,讽刺人们对传统观念的盲目接受。
- 现代用法:多用于文学或批判性语境,强调对现实的麻木或缺乏独立思考。
三、字词解析
- 蒙:本义为覆盖、遮蔽,引申为蒙蔽、愚昧(如“蒙昧”)。
- 聋:指听力丧失或听觉迟钝,常与“蒙”组合形成对感知能力的双重否定。
四、相关扩展
- 近义词:浑浑噩噩、麻木不仁。
- 反义词:耳聪目明、明察秋毫。
五、使用场景举例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若一味盲从舆论,难免陷入蒙聋之境。”
以上内容综合自多个权威词典及文献解析,如需更详细例句或历史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蒙聋》的意思
《蒙聋》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耳朵变得聋,听不见声音。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听觉变得迟钝或完全丧失。这个词通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别人的劝告、指导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予理会或不接受。
拆分部首和笔画
《蒙聋》这个词的部首是“艹”,由两个笔画组成。
来源
《蒙聋》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书法艺术。它是通过将象形字“艹”与具有“耳朵”部分的汉字组合而形成的。
繁体
《蒙聋》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矇聾」。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成语《蒙聋》可以写作「朦聋」,其中“朦”表示模糊或不明,意味着听觉变得模糊不清或丧失。
例句
1. 批评和建议就像春风滋润大地,但他对这些意见完全蒙聋。
2. 明明就是大家的错,他却蒙聋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蒙受、蒙骗、聋哑。
近义词:充耳不闻、漠视、不在乎。
反义词:聪明听话、耳聪目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