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使的意思、边使的详细解释
边使的解释
来自边地的使者。 唐 杜甫 《甘园》诗:“结子随边使,开笼近至尊。” 唐 张籍 《望行人》诗:“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词语分解
- 边的解释 边 (邊) ā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边缘。边沿。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等边三角形。 旁侧,近旁:身边。边锋。 方面:边干(刵
- 使的解释 使 ǐ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让,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边使"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受朝廷派遣、负责边疆地区事务的使者或官员。该词融合了地理与政治职能,主要包含以下层面的释义:
一、本义解析
- "边"的指向
指国家疆域的边缘地带,即边疆、边境。在古代语境中,"边"常与军事防御、民族交往、贸易关卡等事务紧密关联,如《说文解字》释"边"为"行垂崖也",引申为国土边界。
- "使"的职能
意为受命出行的官员、特派执行者。《周礼·秋官》载"使,掌邦国之通事",强调其沟通与管理的职责。
结合二者,"边使"即朝廷委派至边境,行使外交、监察、军务或安抚职能的专职人员。
二、职责与历史背景
边使的职能随朝代变迁有所侧重,但核心任务包括:
- 军事监察:巡视边防,奏报敌情,如唐代边使需"察守备,阅器械"(《新唐书·职官志》)。
- 民族交涉:调解边境冲突,主持与游牧民族的贸易互市(如宋代"榷场"事务)。
- 行政管辖:代表中央监督边州官吏,确保政令畅通,如汉代"护羌校尉"兼具边使属性。
典型例证:明代"九边重镇"设巡抚、总督等职,实质是制度化后的"边使",统摄军务与民政(《明史·职官志》)。
三、文化引申与文学意象
在诗词中,"边使"被赋予更丰富的象征意义:
- 家国情怀的载体:如杜甫《秦州杂诗》"边使入京城,寄书问消息",寄托戍边者与中央的羁绊。
- 悲壮命运的缩影:岑参"边使何萧萧,万里度龙沙",凸显使命艰险与孤独感。
四、权威文献佐证
- 《汉书·匈奴传》:载"汉遣边使留匈奴者",指常驻匈奴的汉朝使节,负责情报与外交。
- 《资治通鉴·唐纪》:记"边使驰奏吐蕃入寇",体现其紧急军情传递职能。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释"使"为"令也,从人从吏",强调其奉命行事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 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 欧阳修等(宋):《新唐书》《明史》,中华书局。
- 班固(汉):《汉书》,中华书局。
- 杜甫(唐):《杜工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 岑参(唐):《岑嘉州诗》,中华书局。
-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边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iān shǐ,其核心含义指来自边地的使者。以下为详细解释及相关信息:
基本释义
- 定义:指古代从边疆地区派遣到中央的使者,负责传递信息、报告边情或执行外交任务。
- 词源:由“边”(边疆、边境)和“使”(使者)组合而成,强调其职责与边疆事务相关。
文学例证
- 唐代诗歌中的使用:
- 杜甫《甘园》:“结子随边使,开笼近至尊。” 描述边使携带贡品觐见皇帝的场景。
- 张籍《望行人》:“无因见边使,空待寄寒衣。” 表达对边使的期盼与无奈。
其他说明
- 现代误读:部分资料(如、7)提到“边使”有“兼顾多任务”的引申义,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误用或引申,需谨慎参考。
- 常见搭配:多与“戍边”“边情”等词关联,体现其军事或外交职能。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典》或唐代诗词集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酒百尺堰百川归海剥坏把色不亦逞炫丑娸貙娄春度蹿躂搓洗当关大张挞伐端饰放逸枌巷俯窥刮劘关顾冠礼挂眼国尔忘家江南七子惊散急用锴铁兰戺老云头簏箱漫天遍地髦期南流景鸟粪砰磕浅近前科耆德气愤填胸青社青麈穷士芦七州人精沙墋筲箩生别离省忆设享嗜悦收本说白道緑耸目调整通舄团扇歌瓦甑攕攕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