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髡缁的意思、髡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髡缁的解释

亦作“髠緇”。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称。 明 徐渭 《<逃禅集>序》:“今之詆佛者,动以吾佛律之,甚至於不究其宗祖之要眇,而责诸其髠緇之末流。”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建文君》:“﹝ 明太祖 ﹞且见 建文 头颅颇偏,匣髠緇之具,戒曰:‘必婴大难,乃发。’” 清 陈大章 《王文成纪功碑》诗:“深谋豁达格神鬼,苦心退託随髠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髡缁(kūn z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专指佛教僧侣的出家行为及其身份象征,由“髡”与“缁”二字组合而成,其释义如下:

一、字义分解

  1. 髡(kūn)

    本义为剃发,是中国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髡刑)。在佛教语境中,引申指僧人剃除须发以断绝尘缘的行为,象征舍弃世俗身份。《说文解字》释:“髡,剃发也。”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髟部》。

  2. 缁(zī)

    指黑色布料。佛教僧侣常着黑色或深色袈裟(缁衣),故以“缁”代指僧服,进而借喻僧侣身份。《释名·释采帛》载:“缁,滓也,泥之黑者曰滓。”

    来源:刘熙《释名·卷四》。

二、整体释义

“髡缁”合用后,特指剃发出家、披着缁衣成为僧侣的过程与状态,强调从世俗到佛门的身份转换。其核心含义包括:

三、典籍例证

  1. 《南史·列传》载:“帝乃下敕,令其髡缁,赐法名智远。”描述帝王敕令某人剃度为僧。

    来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

  2. 唐代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诗云:“一旦髡缁人,袖诗来谒予。”以“髡缁人”指代僧人。

    来源:《刘禹锡集·卷二十九》。

四、文化内涵

“髡缁”浓缩了汉传佛教僧侣仪轨的核心特征:

权威参考

“髡缁”是汉语中高度凝练的佛教文化符号,其释义需结合字形本义、宗教制度及历史文献综合考据,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网络扩展解释

“髡缁”是汉语中一个古雅的合成词,其含义需拆解分析:

  1. 单字释义

    • 髡:本义为剃发,原指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如《周礼》中的“髡刑”),后引申为僧尼剃发修行的特征,代指出家人。如“髡首”即指僧尼剃发后的形象。
    • 缁:意为黑色,因古代僧人常穿黑色(缁色)袈裟,故“缁”成为僧侣的代称,如“缁流”“缁衣”均指僧人。
  2. 合成词含义
    “髡缁”结合剃发(髡)与黑衣(缁)两个特征,泛指佛教僧侣,而非道教人士。可能因部分文献或方言的误传,导致中“代指道教”的表述存在偏差,需注意甄别。

  3. 文化背景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如唐代姚合《赠王尊师》中“髡缁悬世路”,即以“髡缁”指代僧人群体,反映其身份特征与宗教符号的结合。

别人正在浏览...

安身乐业碧简补败不差毫发不力裁酌草签长川长赓超尘拔俗迟晦赤脚仙人辞绝灯花低息短棒发补飞钩稾定高鸟尽良弓藏割塞格知轨法骇水诃多鸿私侯波话巴鉴空衡平诘日禁肉集糅镌黜痾疢髡髦老巴巴老蚌珠胎连溢莽莽荡荡茫然若失毛人陪嫁浅数骑驴索句清巧庆渥曲承人虏三摩钵提讪斥声气相投仕女踏滚木唐僧取经腾腾兀兀挑挖退官外内无隅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