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啼妆的意思、啼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啼妆的解释

见“ 啼粧 ”。


亦作“ 啼糚 ”。亦作“ 啼妆 ”。1. 东汉 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后汉书·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 宋 欧阳修 《长相思》词:“爱著鹅黄金缕衣,啼粧更为谁?”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

(2).借指美人的泪痕。 前蜀 韦庄 《闺怨》诗:“啼粧晓不乾,素面凝香雪。” 清 吴伟业 《圆圆曲》:“蜡炬迎来在战场,啼糚满面残红印。”一本作“ 粧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啼妆"是中国古代女性面饰的一种特殊妆容形式,其核心特征是以粉黛在眼下涂抹出类似泪痕的妆效。该词汇由"啼"(哭泣)与"妆"(修饰)构成复合词,字面可解作"哭泣之妆容"。

从词义溯源来看,《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以粉薄拭目下作啼痕的妆式",强调通过化妆品在面部营造悲伤哀婉的视觉意象。该妆式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宫廷,《后汉书·梁冀传》记载大将军梁冀妻孙寿"作愁眉、啼妆",开创了这种突破传统审美的妆饰风格。

妆面特征主要包含三个维度:

  1. 底色处理:使用铅粉在眼下制造苍白底色
  2. 晕染技法:以胭脂或黛粉沿下眼睑向外晕染
  3. 辅助元素:配合"愁眉"(八字细眉)与"堕马髻"(松散发髻)形成整体哀婉效果

社会评价方面,《后汉书·五行志》批评此妆"妖象",认为其违背礼教规范。但《中华古今注》记载该妆在东汉永嘉年间形成流行风潮,折射出当时社会审美对病态美的特殊偏好。

文学影响层面,唐代诗人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妆"的表述,证实该妆式在历史流变中演变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符号。宋人《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记载,更揭示其从宫廷向民间传播的路径轨迹。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啼妆是东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女性妆容,以模仿啼哭泪痕为特色,具体解释如下:

1.定义与起源

啼妆又称"嗁妆",是东汉妇女在眼角下方薄施脂粉,形成类似泪痕的妆容。该妆容由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首创,后风靡京都洛阳,被视为当时女性追求媚态的代表性装扮。

2.妆容特点

3.社会评价

东汉官方文献《后汉书·五行志》批评其为"妖态",认为此类装扮暗含不祥之兆。鲁迅在杂文中也提及啼妆与"亡国之兆"的关联。

4.文化影响

宋代文人欧阳修《长相思》词中"啼粧更为谁"、唐代韦庄《闺怨》"啼粧晓不乾"等诗句,均以啼妆喻美人泪痕,成为文学意象。

补充说明

啼妆与"病态美"审美潮流密切相关,其薄拭目下的技法对后世"梨花带雨"妆容有一定启发作用。更多细节可参考《后汉书》及宋代诗词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北人抃牛碧浔搀杂超产奖俦儗觕胪村措大蟺蜎瞪目浮语閤门使贡谀絓组衮华烘云讬月滑钩咶耳黄駵火塔子肩甲湔裙健傄金薄敬分进羡进向机组粮草丽川率至埋堙闵悼木皮排草香排闼屏寂乾道紫清顺亲衞秋霰确据荣名散木上限十门水满金山算沙抟空绥绥俗院陶泓伟望委佗瘟鬼温淑五院制纤恶闲谈晓识席帽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