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牍的意思、汉牍的详细解释
汉牍的解释
指 汉 代史籍。
词语分解
- 汉的解释 汉 (漢) à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 牍的解释 牍 (牘) ú 古代写字用的木片:文牍(公文)。尺牍(书信)。案牍。 古代乐器名。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汉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汉代书写于竹简或木牍上的文字载体。以下从形制、功能、文化价值三方面详释:
一、字形与基本释义
- 字源构成:
- 汉:指代中国历史上的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竹木简牍文书发展的鼎盛时期。
- 牍:本义为书写用的木片,《说文解字》释为“书版也”,其形旁“片”象征剖木成薄片,声旁“卖”表音。汉代简牍多用松木、柳木制成,长度约23厘米(合汉制一尺),故称“尺牍”。
- 词典定义:
汉牍:汉代用于书写公文、律法、书信等内容的竹木简牍,是纸张普及前的主要文字载体。(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历史功能与形制特点
- 行政文书载体
汉牍是官方行政的核心工具,如居延汉简记录了边塞屯戍、律令、账册等内容,反映汉代“文书行政”体系。
- 书信与典籍传播
私人书信(如《元致子方书》)及典籍抄本(如《论语》《仪礼》)均以简牍传世,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仪礼》简牍为典型例证。
- 形制分类
- 牍:宽木板,可书写多行文字,用于诏书、契约。
- 简:窄竹片,单行书写,编连成册(如“简册”)。
- 觚:多棱木棍,用于习字或草稿。
三、考古价值与文化意义
- 实证历史:
汉牍补正史书记载,如长沙走马楼西汉简揭示西汉赋税制度,改写经济史研究。
- 书法演变:
牍上隶书、草隶墨迹展现汉字由篆至隶的关键过渡(如《居延汉简》中的波磔笔法)。
- 文明见证:
2014年“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印证汉牍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地位(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四、权威参考文献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对“牍”的释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 居延汉简数据库,甘肃简牍博物馆官网。
- 《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研究》,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 《中国书法简史》中汉简书法章节,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汉牍”是一个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汉牍(拼音:hàn dú)指汉代史籍,即记录汉代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该词由“汉”与“牍”组合而成:
- 汉:特指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
- 牍:本义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片,后泛指文书、公文或书信。
词义解析
- 历史背景
“汉牍”一词中的“牍”体现了汉代以竹木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特点。汉代史籍多以简牍形式保存,如《史记》《汉书》等著作最初均书写于简牍上。
- 延伸含义
除字面意义外,“汉牍”也可代指汉代的文化遗产或文献体系,涵盖史书、政令、文学等多元内容。
其他参考
- 部分文献中,“汉牍”曾被用于诗句,如“汉牍三千待叫阍”,借指汉代繁复的文书制度。
“汉牍”强调汉代的历史文献载体及其文化价值,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如需更详细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对“牍”的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阿侬阿小北美洲迸萤奔轶曹属持生冲谧出长丛帖翠发打呵呵得胜葫芦冻餧抚谕改进阁试工架栝子松谷谷呱诡语滚瓜溜圆侯冈花费画虎不成反类犬幻耀秽莽混混儿虎咽狼飡楛耘伤岁解罘疾恶掎摭科律亏杀历堦笼照埋骨目面潜声起坟轻世傲物勤进权准确志荣军三别三爵之罚十室刷丝砚速报神唐璜铁门限笔痛骂瓦垄班宛舌狭缝羡鱼淆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