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汉书·萧育传》:“为 茂陵 令,会课, 育 第六。” 颜师古 注:“如今之考第高下。” 唐 白居易 《授韩弘许国公实封制》:“是则有大勋於国,有大惠於人;会课议功,无出其右。”《金史·选举志》:“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
(2).文人结社,定期集会,研习功课,传观所作文字,谓之“会课”。 宋 吕本中 《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 崇寧 初,予家 宿州 , 汪信民 为州教授, 黎确 介然 初登科……尝与予及亡弟 揆中 由义 会课,每旬作杂文一篇,四六表启一篇,古律诗一篇。旬终会课,不如期者罚钱二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常言‘秀才会课,点灯告坐’。天生文官,再不能爽快的。”
“会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词源及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官制语境,《清史稿·选举志》记载“月有会课,季有考校”,指官员定期参与的集体考绩活动。构词法上,“会”取聚集之意,“课”指考核评定,二字组合形成制度性集体考评的特定概念。
二、语义扩展与演变 在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该词衍生出新的内涵。民国时期《教育杂志》载有“教员会课制度”,指教师群体通过集体备课、互听课程提升教学能力的专业活动。这种用法延续至今,在部分地区的教研体系中仍保留着“学科会课”的说法。
三、现代语境应用 当代语言实践中存在两种典型用法:1)历史研究中特指清代官吏考课制度,如《中国官僚制度研究》所述(中华书局,2010);2)教育领域指代协同备课机制,如《现代教学管理辞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收录的相关词条。两类用法均强调集体性、周期性、评估性的核心特征。
“会课”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主要涉及古代官吏考核和文人学术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
指古代对官员政绩或学校教学的定期考核制度,类似现代的绩效评估。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官员的升迁奖惩。
历史背景
考核制度
中央政权通过“上计”(地方向中央汇报政绩)对县级官员进行考核,并以此决定奖惩。
定义
文人结社后定期聚会,共同研习经典、交流文章诗词,并传阅各自作品。
活动形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制度细节,可参考《汉书》《金史》等原始文献。
阿来来白松扇贲隅辩识笔诛墨伐菜籽惨叫常祀吃乌饭痾黑屎川逝欻吸淳化阁帖除亡带同雕车笃密顿绝垛业法警梵相负名扶正黜邪豪犀横意候脉恢廓棘刺击镜静恭京省金人偈九皋籧篨蝌斗老货老臞梁氏夫妻凉烟六英搂算露原形媚色品种湫泊山词杀一儆百深虑师父俗客缩祭韬照踏趿鶗鴂推讬晚驾危亭呜哨无筭爵纤论玺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