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粗竹席。《方言》第五:“簟,其粗者谓之籧篨。”《晋书·皇甫谧传》:“以籧篨裹尸,麻约二头,置尸牀上。”《隋书·刑法志》:“﹝ 齐文帝 ﹞尝幸 金凤臺 受佛戒,多召死囚,编籧篨为翅,命之飞下,谓之放生。坠皆致死,帝视之为欢笑。” 宋 王安石 《独饭》诗:“窗明两不借,榻净一籧篨。” 清 方文 《大孤塘阻雪》诗:“卧困籧篨中,唧唧闻叹声。”
(2).亦作“ 籧蒢 ”。有丑疾不能俯身的人。《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毛 传:“籧篨,不能俯者。”《北史·阳固传》:“有诡其行,有佞其音,籧篨戚施,邪媚是钦,既谗且妬,以逞其心。”
籧篨(qú chú)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多重含义,其释义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及训诂著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用粗竹篾编织的席子,常用于铺垫或遮盖。此义见于《尔雅·释器》:"籧篨谓之笰。" 郭璞注:"籧篨,竹席也。"
因"籧篨"编织粗糙不平,引申指人因驼背、鸡胸等疾病导致的身体蜷曲畸形。《国语·晋语四》载:"戚施不可使仰,籧篨不可使俯。" 韦昭注:"籧篨,直者谓疾俯。" 此处形容背部佝偻无法挺直之人。
《诗经·邶风·新台》以"籧篨"讽刺卫宣公强占儿媳的丑行:"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郑玄笺:"籧篨,口柔,常观人颜色而为之辞。" 后世以此喻指谄媚逢迎者,因其如竹席般屈身逢迎。
"籧篨"常与"戚施"(指驼背)并称,如《淮南子·修务训》:"籧篨戚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 二者均借形体缺陷喻指品行不端之人。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尔雅》《诗经》《国语》等经典文献及历代注疏,未引用现代网页资料。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或《汉典》等权威辞书平台(链接略)。
“籧篨”(qú ch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籧篨”原指用竹篾或芦苇编织而成的粗糙席子,常用于铺垫或遮盖。例如《诗经·邶风·新台》中提到“籧篨不鲜”,即借用席子的粗糙特性比喻事物不美好。
在古代文献中,“籧篨”常被引申为形容人的生理缺陷,如驼背、鸡胸等。《尔雅·释训》中解释:“籧篨,口柔也”,暗指因身体缺陷而行动不便或仪态不佳。例如《诗经》中用“籧篨不鲜”讽刺卫宣公年老体衰仍强娶儿媳的丑态。
部分方言中,“籧篨”也被用来指代养蚕用的竹匾或农具,如《方言》记载:“籧篨,自关而东谓之䈕”,可见其与古代劳动工具的关联。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仅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方言中。如需深入理解,建议结合《诗经》《尔雅》等文献的原文语境分析。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中相关词条。
拜帛邦国蹦达不殆参解长江三峡工程痴计刺竹错立打搀典兵点石为金废锢风萍浪迹风驼忿火中烧粉戏绀园更议工气毫不经意花魁剑合俭月矫然解会节孝祠井干九土饥凶狂夫夸言岿嵬老表醪醴六韬龙扰妙择民族共同语捻指间碾子排挤醗醅区田冗弱入化瑞星芟除上上乘折短手指黍醅炭坑渟泓顽驽微寒文言文饷人消气销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