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恭的意思、静恭的详细解释
静恭的解释
静肃恭谨。《韩诗外传》卷四:“《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北史·李彪传》:“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和邦。”参见“ 靖恭 ”。
词语分解
- 静的解释 静 ì 停止的,与“动”相对:静止。静态。静物。平静。风平浪静。 没有声音:安静。寂静。僻静。冷静。肃静。静悄悄。静穆。静谧。静默。静观。静听。 安详,闲雅:静心。静坐。 古同“净”,清洁。 姓。 动
- 恭的解释 恭 ō 肃敬,谦逊有礼貌:恭敬。恭谨。恭候。恭维。恭贺。打恭(拱揖)。洗耳恭听。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静恭”的汉语词典释义
“静恭”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静”与“恭”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内心沉静安宁,外在态度恭敬谦逊,形容一种内外兼修、庄重有礼的仪态与心境。
-
本义解析:
- 静 (jìng): 本义指安定不动,没有声响。引申为内心平和、安宁、不浮躁。《说文解字》释“静”为“审也”,有明辨、安定之意。在“静恭”中,“静”侧重描述内心的状态——平静、专注、无杂念。
- 恭 (gōng): 本义指肃敬、谦逊有礼。《说文解字》释“恭”为“肃也”,指态度端庄、尊敬他人。在“静恭”中,“恭”侧重描述外在的表现——恭敬、谨慎、有礼。
- 合成义: “静”与“恭”结合,强调内在的宁静是外在恭敬态度的基础,外在的恭敬也反映了内在的修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种庄重、谦和、专注的品格与风貌。常用来形容君子、学者或修行者的仪态。
-
引申义与用法:
- 形容人举止端庄得体,态度谦和恭敬。
- 形容心境平和专注,不受外界干扰,能恭敬对待学问或事业。
- 常用于描述治学、修身或祭祀时的严肃恭敬状态。
-
古籍例证:
- 《诗经·小雅·小弁》: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虽非直接使用“静恭”,但“恭敬”一词体现了类似的精神内核,即对父母之邦的敬重态度,后世常将“静”的修养融入其中。此句表明对故土、祖先的敬重是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来源:汉典网 - 《诗经》原文]。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在阐释儒家经典时,多次强调修身需“主敬存诚”,要求学者保持内心的敬畏与专注(静)和外在的庄重有礼(恭),这可以看作是“静恭”理念的具体实践要求 [来源:国学大师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静恭”一词凝练地表达了中华文化中推崇的一种修养境界:内怀宁静以养心,外持恭敬以立身。它要求个体在内在保持澄澈、专注、平心态(静),在外在表现出庄重、谦逊、有礼的言行(恭),是个人品德修养和待人接物的重要准则。其内涵与儒家提倡的“敬”、“静”等修身理念一脉相承。
网络扩展解释
“静恭”是一个形容人行为态度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为静肃恭谨,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由“静”(安静、沉默)与“恭”(恭敬、谦和)组合而成,表示举止安静谦逊、待人恭敬有礼的状态。
详细解释
-
词义解析
强调内外兼修:外在表现为安静庄重,内在体现对他人或职位的尊重。例如《韩诗外传》中“静恭尔位”指以谦恭态度对待自身职责。
-
文献出处
源自古代典籍:
- 《韩诗外传》卷四:“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 《北史·李彪传》:“履静恭以和邦”,意为以谦恭态度治理国家。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庄重场合的言行举止,如礼仪活动、正式职位履职等,体现对他人的敬意或对职责的严肃态度。
补充说明
- 近义词:靖恭(含义相近,但更强调谨慎守礼)。
- 现代应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典文学或正式文体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韩诗外传》或《北史》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暗物质湴河包封陂障边鼓便悁伯鹩裁心镂舌车鈎承招衬装初元当扆电碓凋缺雕疏东园梓棺笃速方毂废彻费役風豔抚物附真干鼎稿荐公利宫僚汉皓合调横构噷喝婚姻法讲习儆畏禁火日醪馔乐业安居美赡绵薆沤凼披帛铺头口迁民奇出启告汽管青乌经栖憇起认任其自流宂杂山陵身败名隳石函天籁桐珪瓦剌县鹑崤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