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候脉 ”。诊脉;诊视。《北齐书·方伎传·马嗣明》:“ 邢邵 子 大宝 患伤寒, 嗣明 为之诊,候脉。” 宋 张淏 《云谷杂记·慈恩寺》:“﹝ 长孙后 ﹞怀 高宗 将产,数日不能分娩,遂詔医博士 李洞玄 候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鍼砭》作“詔医博士 李洞玄 候脉。”
见“ 候脉 ”。
“候脉”是一个源自中医领域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候脉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判断其身体状况及病情变化。其核心在于观察脉象特征(如频率、力度、节律等),从而推断脏腑气血的盛衰。
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该词,例如:
需注意与“号脉”的区别:“候脉”是规范表述,强调通过脉象“候”(观察)疾病表现;而“号脉”属方言转音,实为误传。
在非医学语境中,可比喻对事物发展趋势或他人心理的敏锐判断,例如:“市场分析师需为经济走势候脉”。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北齐书》、宋代医学典籍等原始文献(见、3、7、8)。
《候脉》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候”,读作“hòu”,意为等待或观察。第二个字是“脉”,读作“mài”,意为人体的脉搏或生命力。因此,《候脉》这个词组可以理解为观察人体的脉搏来判断人的状况。
拆分《候脉》这个词组的部首是“亻”和“月”。部首“亻”代表人,部首“月”代表肉。因此,字“候”的意思是人等待的样子。“候”字的笔画数是9。 字“脉”的部首是“月”,也代表肉,所以字“脉”的意思是人的肉体部分。“脉”字的笔画数是9。
《候脉》这个词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医学理论中。古人通过观察人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情况。他们相信,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候脉》成为了一个用来形容医学观察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候脉》这个词组没有明显的变化,仍然保持原来的形状和意思。
在古代汉字中,字“候”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左边多了一个“人”字旁,而右边则是“后”的旧字形。字“脉”的写法相对比较简单,没有明显变化。
1. 他通过观察他人的候脉,得知他们的身体状况。 2. 医生可以通过候脉确定病人的健康情况。 3. 中医非常重视候脉的观察和诊断。
组词:候诊、脉搏、脉象 近义词:观察脉搏、察看脉络 反义词:不候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