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镇抚皇畿,翼亮帝室。”
“皇畿”是一个汉语词汇,旧时指京城直接管辖的地区,即国都及其周边区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根据多个来源(如汉典、辞海等),“皇畿”拼音为huáng jī,意为古代帝王都城及其行政管辖的邻近地区。这一概念体现了古代中央政权对核心区域的直接控制。
字词解析
文献出处
该词在《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中有明确用例:“镇抚皇畿,翼亮帝室”,意为镇守并安定京城地区,辅佐皇室。
历史背景
古代“畿”的范围因朝代而异,如周代有“王畿”,汉代设“三辅”,均属类似概念。皇畿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枢纽,常驻重兵以保障安全。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皇畿”一词已不常用,但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到,用于描述古代都城及其行政制度。
“皇畿”是古代中国对都城及周边直辖区域的专称,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域管理特点。
皇畿(huáng jī)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和“田”,共有13个笔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意为皇帝的土地。皇帝是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广阔的领土和财富。皇畿指的是这些土地的范围。
在繁体字中,“皇畿”的写法是「皇璣」,部分字形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时会将“皇畿”写作「皇规」或「皇圭」。
以下是一个关于“皇畿”的例句:在古代,皇帝的权力覆盖整个皇畿。
与“皇畿”相关的词语有:皇帝、封地、国土。
与“皇畿”近义的词语有:御林军、禁卫军。
与“皇畿”相反的词语有:荒野、蛮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