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讼缿的意思、讼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讼缿的解释

受纳诉状之器。语本《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筒)﹝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宋 王安石 《上泉州毕少卿启》:“仅审履和嘉月,静事雄堂,讼缿昼清,道环天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讼缿(sòng xià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指向性的词汇,其释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展开:

一、词义解析

“讼”指诉讼、争辩,如《说文解字》载“讼,争也”。“缿”本指古代官府收受文书、证物的竹制器具,《汉书·赵广汉传》记载“又教吏为缿筩”,颜师古注“缿,若今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其形制类似现代举报箱。二者组合后,“讼缿”特指古代官府设置的诉讼文书投递装置,用于匿名或公开提交诉讼材料。

二、历史背景

该制度可追溯至汉代“缿筩”制度,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汉宣帝时期为广开言路“置廷平,治讼缿”,成为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运作方式与《唐六典》所述“凡有冤滞不申欲诉者,投匦上表”的匦检制度存在继承关系,是古代司法程序透明化的重要实践。

三、文化意义

讼缿作为古代司法符号,承载着“纳谏止讼”的政治理念。如宋代《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汉官仪》称“讼缿者,所以通下情,达民隐”,体现了古代统治者通过制度设计实现社会矛盾疏解的治理智慧。其形制演变在《中国法制史》(中华书局,2001)等现代学术著作中亦有系统考述。

网络扩展解释

“讼缿”是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器具,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一、基本释义

讼缿(sòng xiàng)指受纳诉状的容器,主要用于匿名投递诉状或举报信。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存钱罐,结构上“可入而不可出”,确保投递内容保密性。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最早见于《汉书·赵广汉传》,记载汉代官员赵广汉为收集匿名举报,命人制作缿筩(竹筒或陶罐),并假托豪族子弟名义投书,以此打击地方势力。
  2. 功能演变:既用于司法案件受理,也作为监督官吏的工具。宋代文献如王安石《上泉州毕少卿启》提到“讼缿昼清”,反映其在政务中的实际应用。

三、器具特征

四、延伸意义

该词不仅指实体器具,还象征古代司法中对匿名举报机制的重视,体现统治者“广开言路”的政治策略,但也存在诬告风险。

若需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相关章节或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败毁半轮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宾余禅味趁波逐浪成矿窜名打视垫脚凳绖皇顿渐阿房芳卉负关盖建刚忍光波归成鬼惑好吃懒做画生鹄发毁诬笳愁剪灭脚价激浪进封郡门科订旷奇烂损流襟马铃瓜明齐敏求挠坏鸟使陪口扁舟屏气慑息箝口侧目秋陆劬録攘贪蹂蹃三年碧扇虐深识手扇天秤听墙根统管完配瞎扯蛋小绢胁盾鞋拽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