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尩顿”。亦作“尫顿”。1.衰病困顿。《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詔书问 青州 刺史 程喜 :‘ 寧 为守节高乎,审老疾尩顿邪?’”
(2).指衰病困顿之身。《宋书·范晔传》:“輒督厉尫顿,死而后已。”
“尪顿”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词义
指衰病困顿的状态,或代指处于此状态的躯体。其中“尪”原指骨骼弯曲的疾病(如《吕氏春秋》中“突胸仰向疾”),引申为瘦弱、憔悴;“顿”则强调困苦、疲弊,组合后强化了病弱与困苦的双重含义。
用法与变体
文献例证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以“尪羸而寿考”对比“盛壮而暴亡”,侧面印证“尪”与虚弱相关的语境。
现代适用性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借以形容极度衰弱、生活困窘的状态。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用例或字形演变,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尪顿是一个方言词汇,主要在闽南地区使用,意思是笨拙、愚蠢。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件事缺乏敏捷和智慧。
尪顿可以拆分为“尢”和“屯”两个部首。部首“尢”表示跛脚,部首“屯”表示聚集。在汉字中,尢的笔画数为2,屯的笔画数为4。
尪顿的来源不太明确,但一般认为它源于当地方言。尪顿一词通常在闽南地区方言中使用,表示笨拙、愚蠢。
尪顿的繁体字为「尪頓」。
在古代汉字中,尪顿的写法与今天略有不同。现代字形中的“尢”部在古代被写作“尤”,“屯”部写作“屯”。
1. 他笨拙的举止让人觉得他真是个尪顿。
2. 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太尪顿了。
1. 尪顿瓜葛:形容关系复杂、纠缠不清。
2. 尪顿牛:形容头脑简单、愚笨的人。
1. 愚蠢:形容思维迟钝、缺乏智慧。
2. 笨拙:形容动作不灵活、缺乏灵敏。
聪明、机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