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王逸 《〈天问〉序》:“ 屈原 放逐,彷徨山泽。见 楚 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瑋僪佹,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懣。”后因以“呵壁”为失意者发泄胸中愤懑之典实。 唐 李贺 《公无出门》诗:“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呵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ē bì,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与屈原的典故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失意者的愤懑宣泄
源自战国时期屈原被放逐的经历。据汉王逸《天问序》记载,屈原在流放期间,见到楚国先王庙宇和公卿祠堂的壁画,因感慨自身遭遇,便在墙壁上书写质问之词,以此宣泄胸中愤懑。后世以“呵壁”比喻失意者通过文字或行为抒发内心不平。
指责、斥责(少数解释)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指责他人过错”,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常见的仍是表达自我情绪宣泄。
原始出处
出自屈原《天问》的创作背景:屈原被流放后,面对楚国庙堂壁画中的神话与历史场景,写下《天问》一诗,以质问苍天和世事,抒发忧愤。
文学化用
唐代诗人李贺在《公无出门》中写道:“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直接化用这一典故,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控诉。
文学创作
多用于描述文人志士在困顿中以文字宣泄情感,如诗词、文章中的隐喻。
日常语境
可比喻个人在失意时通过某种方式(如写作、艺术)排解苦闷,带有一定的悲壮色彩。
如需更完整的背景考据,可参考《天问》原文及相关历史文献。
呵壁,读音为hē bì,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口”和“壁”两个部分组成。口是这个字的声符部首,是表示口的意思;壁是字的形符部首,是表示墙壁或屏障的意思。
呵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常常在屏风或墙壁上刻写或绘画,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而“呵壁”一词则是用来形容或表示在屏风或墙壁上发泄情感,各种表达自己心情的文字和图画。
呵壁在繁体中文中写作“訶壁”。繁体字是在简化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笔画更加繁杂,更具有书法艺术的特点。
在古老的汉字写法中,呵壁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根据史书记载,早期的呵壁可能是由两个字“呼”和“壁”组成,后来演变成一个字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呵壁的例句:
1. 他在屋子的角落呵壁发泄自己的愤怒。
2. 她在无聊的时候喜欢在纸上呵壁。
3. 他用笔在墙上呵壁,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除了呵壁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汇:
组词:壁垒、壁画、屏风、绘画。
近义词:发泄、释放、宣泄。
反义词:压抑、隐忍、抑制。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呵壁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一些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呵壁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在墙壁上发泄情感或表达心情的行为,它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