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蒿的意思、黄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蒿的解释

枯黄了的蒿草。亦泛指枯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长安 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七:“塞上黄蒿兮枝枯叶乾,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五:“黄蒿故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韩起祥 《翻身记》:“黄蒿捆子把门堵,风扫院子月点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蒿(学名:Artemisia annua L.),是菊科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与实用价值。以下从词典释义、植物特征及文化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黄蒿指一种常见野生蒿类植物,茎直立,多分枝,全株具特殊香气。古称“蘩”或“皤蒿”,《诗经·召南·采蘩》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的“蘩”即指黄蒿类植物 。现代汉语中,黄蒿亦被称作“黄花蒿”(但需注意与近缘种区分)。

  2. 别名考据

    因地域和用途差异,黄蒿在民间有数十种别称,如臭蒿、苦蒿、香蒿等。《本草纲目》载:“蒿类甚多,此独以黄蒿名之,因其茎叶色黄绿而花黄也” 。


二、植物学特征

  1. 形态描述

    • 茎叶:茎高0.4–1.5米,幼时绿色,老后转黄褐色;叶片羽状深裂,裂片细长,两面无毛。
    • 花果:头状花序球形,花冠黄色,花期8–10月;瘦果椭圆形,具微棱 。
  2. 分布与习性

    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常见于荒地、路旁及河岸。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 。


三、药用与文化价值

  1. 传统药用

    黄蒿全草入药,性寒味苦,具清热解暑、凉血截疟之效。《本草拾遗》记载其“主冷热痢,捣敷疮疥” 。现代研究证实其含青蒿素,为抗疟疾核心成分(注:青蒿素主要源自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2. 民俗应用

    • 驱虫避秽:民间悬挂干蒿束驱蚊,或燃烟熏屋。
    • 食用历史:嫩苗焯水后可作野菜,江南地区称“茵陈蒿”,旧时荒年充饥 。

四、辨析要点

需注意“黄蒿”在方言中可能泛指蒿属多种植物:


参考资料

  1. 《诗经植物图鉴》(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3. 《中国植物志》第76(2)卷(科学出版社)
  4.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黄蒿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的植物,其解释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理解:

一、植物学特征 黄蒿学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属菊科蒿属,为多年生或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40-90厘米,具有特殊气味。其叶片呈羽状分裂,密布绒毛,常被用作中等饲用植物。

二、文学意象 在古籍与诗词中,黄蒿多指枯黄的蒿草,常被用作荒凉景象的象征。如唐代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中“黄蒿故城云不开”,即以黄蒿渲染战乱后的破败场景;汉代蔡琰《胡笳十八拍》也以“塞上黄蒿”表现边塞苍凉。

三、药用价值 黄蒿全草可入药,主要功效包括:

  1. 清热解暑:夏季泡水饮用可预防中暑
  2. 抗疟疾:含蒿甲醚等成分,对疟原虫有抑制作用
  3. 祛风止痒:外洗可缓解皮肤炎症

四、分布与别称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东北等地常见。别称“臭蒿”“东北茵陈蒿”,因其特殊气味得名()。

备注:需注意黄蒿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的区别,后者是提取青蒿素的主要原料,两者同科不同种。

别人正在浏览...

绑扎板帐钱禀履从坐贰日发愧放光访垄丰祠风宿水飡斧削光致致耗米訇磕鸿心怀道迷邦晖采浑言俭凋矫诬儆省积重难反拒阸巨商鲲鱼连头搭脑龙蛇歌马妳子眊了岷蜀迷天大谎魔浆魔意拏究鸟毳沤点陪侍傔仆窃疾亲嫡诠述曲线板扰逼软骨鱼三燕擅事晱艳山珍海味哨声审案沈恨失路手抄谭柄廷平铜活退表畏涩香猫陷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