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额外加征的部分。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二:“耗米之名,起自 五代 周 显德 年。詔云:漕运自 晋 汉 以来,不给斗耗,纲吏多以亏欠抵死,自合每石给耗一斗。至 宋 詔止絶之。今之俗,则里胥或藉耗米名色害及纳户矣。”《清文献通考·国用五》:“耗米每正额米一石, 江 南加徵三斗, 浙江 四斗。”参见“ 耗羡 ”。
“耗米”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一种附加税项,指官府在征收钱粮时,以弥补运输、存储等环节的损耗为名,额外加征的粮食或费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耗米属于“耗羡”的一种,是官府在正税之外强制征收的附加税。其名义是弥补粮食在运输(如漕运)、仓储过程中的自然损耗,但实际执行中常成为官吏盘剥百姓的手段。
耗米加重了农民负担,常引发民怨。明代陈士元在《俚言解》中批评地方官吏(里胥)借此名目侵害纳粮户,反映了这一制度的弊端。
耗米现象体现了古代赋税制度的痼疾,清代雍正时期推行的“火耗归公”改革,便是针对此类附加税的整顿措施。
《耗米》一词指的是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和金钱。
《耗米》的部首为"米"字,总共有10画。
《耗米》是一个民间俗语,源自农耕社会中种植稻谷的过程。农民在种植、收割、磨粉等环节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需要使用大量的米粒来换取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必需品。由此演变而来的《耗米》一词,成为了形容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和金钱的行为。
《耗米》的繁体字为「耗米」。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耗字的形状和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似。
1.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我们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这次旅行耗掉了我们很多的储蓄。
3. 他想买一辆好车,可是这样的一辆车需要耗费他所有的积蓄。
消耗、耗时、耗资、耗能
花费、耗费、消耗、损耗
节省、省略、节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