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失路的意思、失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失路的解释

(1).迷失道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干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

(2).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汉 扬雄 《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清 郑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失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其核心意象与“迷失道路”相关,既可指具体的空间迷失,也可引申为人生或事业的困顿、不得志。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1. 字义构成

    “失”意为丢失、错过;“路”指道路、途径。二字组合本义为迷失道路,找不到正确的行进方向。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2. 核心含义

    • 本义:在物理空间中迷失方向,无法找到正确路径。

      例:“夜行深谷中,遂至失路。”(《汉书·李广传》)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引申义:比喻人生或事业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或方向,常与“迷途”“困顿”同义。

      例:“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王勃《滕王阁序》)

      来源:《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引申与扩展含义

  1. 仕途或理想的挫折

    古代文献中多指科举落第、官场失意,如唐代诗人孟浩然以“失路”自喻未获功名。

    来源:《全唐诗》注疏(中华书局)

  2. 价值观或道德的迷失

    在哲学语境中,可指偏离正道、丧失准则,如《庄子》中“失路”暗喻精神困惑。

    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现代用法

    当代汉语保留“迷失方向”的本义,亦用于形容目标模糊、决策失误,如“企业战略失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三、权威引用与学术支持

  1. 医学与心理学视角

    空间定向障碍(Spatial Disorientation)被定义为“失路”的科学对应概念,见于神经学研究。

    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认知心理学手册》

    [链接:www.psych.cas.cn/kxyj/qb/]

  2. 文化隐喻研究

    “失路”作为中国文学典型意象,象征士人阶层的精神困境,相关分析见《中国文学象征词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四、古籍用例佐证

出处 原文摘录 释义
《楚辞·离骚》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屈原以“行迷”喻政治失路,及时回头。
《后汉书·冯衍传》 “悲时俗之险厄兮,哀志士之失路。” 感叹时局艰险,有志者不得施展抱负。

“失路”兼具具象与抽象双重内涵,既是空间导航的失败,亦是精神或社会层面的困局。其释义根植于汉语演变史,并在现代语境中持续延展。

网络扩展解释

“失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既包含字面意义,也有比喻用法。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使用场景: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意义:迷失道路
    指在物理空间中找不到正确路径。例如:

    • 《韩非子·解老》提到“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 唐代方干诗句“云岛採茶常失路”()
  2. 比喻义:放弃正道
    引申为偏离道德或人生正确方向。例如:

    • 《楚辞·九章·惜诵》中“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 现代例句“浩然正气是领导干部立身处事之本,缺少则常会迷踪失路”()
  3. 比喻义:不得志或处境困顿
    常用于形容人生际遇的挫折。例如:

    • 汉代扬雄《解嘲》中“失路者委沟渠”()
    • 唐代钱起诗句“十年失路谁知己”()
    • 王勃《滕王阁序》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二、用法与语境

三、常见搭配


“失路”一词从具体到抽象,涵盖了空间迷失、道德偏离、人生困顿三重内涵,兼具形象性与哲理性,常见于古典文学和现实比喻中。

别人正在浏览...

拜摺子驫水辟言避殃参入彻命齿唇音春瘴刺启凑数错重大眼贼低吟方功繁委蜚蛭分道疯疯势势弓手官绿还盖寒郊轰应幻化挥斥讳老祸福相倚兼容井井有法精力充沛剧社抗涝老婆心林闾露形蔓延明火执械木丸跑起来軯訇飘尔乾心虔祗穷说曲瞒认命人市软设设三良上簇十大家戍兵书不释手水分説词丝鞭索客体癣尾闾伍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