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糇粮的意思、糇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糇粮的解释

干粮;食粮。《尸子》卷下:“乃遣使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絶糇粮者賑之。”《晋书·李寿载记》:“ 寿 大悦,乃大修船舰,严兵缮甲,吏卒皆备糇粮。”《新唐书·循吏传·陈君宾》:“去年 关内 六州穀不登,糇粮少,令析民房逐食。”

餱糧:食粮;干粮。《诗·大雅·公刘》:“迺积迺仓,迺裹餱粮。”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虽有餱粮,饥不遑食。”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慕义》:“宛子城中,富积餱粮万万。”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糇粮"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由"糇"和"粮"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糇"指干粮,《说文解字》释为"糒也",即经过加工便于携带的干米饭;"粮"指谷物粮食的总称,《周礼》郑玄注称"行道曰粮,谓糒也"。二字组合后,"糇粮"特指行军或远行时携带的干粮。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诗经·大雅·公刘》有"乃裹糇粮"的记载,描述周人先祖公刘率领部族迁徙时准备干粮的情形。汉代《盐铁论》中"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糇粮作为行军物资的重要作用。

在词义演化过程中,"糇粮"逐渐衍生出两种含义:其本义指具体的干粮储备,如《左传·襄公八年》"楚师辽远,粮食将尽,糇粮不继";其比喻义则指维持生计的基本保障,清代《日知录》"仓廪实而知礼节,糇粮足而民安居"即用此引申义。

近现代汉语中,"糇粮"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和文学创作中,与"粮草""军需"等词构成近义关系,反义词为"饥馑""匮乏"。该词的语义场涵盖食物储备、行军补给、民生保障等多个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糇粮”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糇粮(hóu liáng)指干粮或食粮,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行军、旅途或日常储备的粮食。该词由“糇”(干粮)和“粮”(谷物)组合而成,强调便于携带的粮食形式。


二、引证解释

  1.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 《尸子》卷下提到“絶糇粮者賑之”,意为救济缺乏粮食的人。
    • 《晋书·李寿载记》记载“吏卒皆备糇粮”,指士兵准备干粮以备战事。
    • 《诗经·大雅·公刘》中“迺裹餱粮”一句,“餱粮”为异体写法,描述古人包裹干粮迁徙的场景。
  2. 词义扩展
    除字面意义外,部分文献(如)将其引申为“物资储备”,例如“厚军实抚战士者,无不至民族御侮精神于以发皇”,糇粮在此象征战备资源。


三、字形与演变


四、用法示例

  1. 文学引用:
    曹植《应诏》诗:“虽有餱粮,饥不遑食”,表达虽有粮食却无暇进食的紧迫。
  2. 现代造句: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描绘行军场景。

五、相关词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字形演变或古籍用例,可参考《康熙字典》及《晋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暴烈财产保全倡辩禅寮程功迟逾春彩纯阳耡粟电磁感应二崤防爆防患于未然返老奉裳衣愤结坟陇公呈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诡惑闺帏国破家亡镐宴横竖花托灰躯火州交厚搅搜拮抗九刑讥责恳恻刲刳连宵凌晨莽汉茅鸱马上功成炮炙配祀谱叙气流清凉油丘茔辁朴润黩讪怒捎脚圣母峰射人师守旧霜液俗事天幸蹄涔铤险退藏于密仙里叶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