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退藏于密的意思、退藏于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退藏于密的解释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易·繫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韩康伯 注:“言其道深微,万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犹藏诸用也。” 宋 王安石 《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盖有见於无思无为,退藏於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 老 庄 ,西域之佛法也。”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引 程子 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復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然皆听凭心灵指挥,有时退藏於密,方寸间现出四海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退藏于密”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二、核心引申义

该成语的核心含义超越了简单的物理隐藏,更强调一种处世态度和精神境界:

  1. 收敛锋芒,深藏不露: 指有才能、智慧或实力的人,不张扬炫耀,而是将之隐藏起来,不轻易显露于人前。这体现了谦逊、谨慎的品格。
  2.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 在时机未成熟或环境不利时,主动退避,积蓄力量,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或才能,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
  3. 修身养性,归于静默: 指将精神、心性收敛回归到内在最幽深、静默的状态,进行自我修养和内省。这带有一定的哲学和心性修养色彩。

三、出处与文化内涵

“退藏于密”最早、最著名的出处是儒家经典《周易·系辞上》: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四、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退藏于密”主要用于形容:

权威参考来源:

  1. 《周易·系辞上》 (原始出处与核心阐释): 可参考权威古籍数据库或解读,如国学大师 - 周易系辞传(请核实链接有效性)。
  2. 朱熹《周易本义》 (对“退藏于密”的经典注解): 朱熹的注解是理解该词在理学语境下内涵的重要依据。相关解读可查阅古籍资源或研究文献。
  3. 《汉语大词典》 (对成语的规范释义): 大型权威辞书提供了标准的语义解释。可查阅在线版如汉典 - 退藏于密(请核实链接有效性)。
  4. 历代学者注疏 (如孔颖达《周易正义》等): 这些注疏提供了更丰富的背景和不同角度的理解。相关研究可参考学术数据库或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退藏于密”是一个源自《周易·系辞上》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释

  1. 本义
    指后退并隐藏于隐秘之处,不显露行迹。原句出自《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
    此处强调圣人在洞悉天地之理后,将智慧内敛深藏,保持谦逊低调。

  2. 引申义
    后引申为哲理或事物的精微深邃、包容万物,需通过内省或深入探究才能理解。例如明代《石点头》中描述“心灵指挥,有时退藏于密”,即指思想深藏不露。


二、结构与语法


三、应用场景

  1. 哲学领域:
    用于形容道家或儒家思想中“内敛自修”的境界,如“炼己存诚,退藏于密”。
  2. 现实语境:
    可描述隐士避世、重要信息保密等行为,如“人鬼殊途,鬼者宜退藏于密”。

四、近义与关联概念


五、注意事项

该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学术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在于强调“内敛”与“深藏”,而非单纯的躲避或消极隐藏。

别人正在浏览...

败羣邦储搬口弄舌伯仲秤不离砣臭弹舛错璀彩粹穆错饰大亚湾核电站彫流顶批觝牛帝女桑发愤忘食法团分暌感恩多故邑后骑幻躯火畜嘉服教乘徼亭解鬭蠲释聚财豤言旷淡里藏遴补流辟露槃命家鸣鸢慕势旁资牵牛郎穷棒子饶让入己砂袋沙日手滑四畿岁周宿耆童羁通隣通儒达识文静五瑞笑不可仰翛翛析酲希代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