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炮炙的意思、炮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炮炙的解释

[prepare Chinese medicine by roasting it in a pan] 炮制中药;烧烤;烘烤

详细解释

(1).烘烤;烧烤。 唐 李白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诗:“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 康有为 《大同书》癸部第一章:“后有智者踵事增华,食则为之烹飪、炮炙、调和则益乐。”

(2).炮制(中药饮片)。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访 和扁 以制度,招 桐雷 使炮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炮炙,是中医药学术语,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传统方法,旨在改变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或便于储存使用。其核心含义包括:

  1. 定义与目的

    炮炙泛指通过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处理药材。主要目的包括:

    • 减毒去烈: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炮制半夏、附子以减毒)。
    • 增效改性: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性(如酒炙大黄增强活血功效,蜜炙甘草增强补中作用)。
    • 矫味矫臭:改善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味道(如麸炒僵蚕减少腥味)。
    • 利于贮藏:干燥药材防止霉变,或便于粉碎煎煮(如切制、烘焙)。
  2. 方法分类

    传统炮炙法主要分为四类:

    • 火制法:直接或间接用火加热处理,包括(清炒、麸炒、土炒)、(用液体辅料拌炒,如蜜炙、酒炙、醋炙、盐炙)、(高温烧煅)、(裹物慢烤)、烘焙等。
    • 水制法:用水或溶液处理,如(去盐分、腥味)、(软化切片)、水飞(制极细粉)等。
    • 水火共制法:结合水、火处理,如(沸水焯)等。
    • 其他制法:如发酵(制神曲)、发芽(制麦芽)、制霜(去油成霜)等。
  3. 术语辨析

    “炮”与“炙”在古文献中常分别指代不同火制法:“炮”多指高温急火处理(如炮姜),“炙”则强调用辅料拌炒(如炙黄芪)。现代统称“炮炙”或“炮制”涵盖所有加工技术。

  4. 历史与规范

    炮炙技术历史悠久,《雷公炮炙论》(南北朝)是现存最早专著。现代执行标准以《中国药典》及《中药炮制规范》为依据,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来源

  1. 李时珍《本草纲目》(159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ISBN 978-7-5214-1574-2。
  3.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 978-7-5132-3437-5。

网络扩展解释

“炮炙”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历史演变和现代应用两个层面理解: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古代烹饪方法
    “炮”与“炙”最初指两种不同的食物加工方式:

    • 炙:将生肉直接置于火上烤制,常用于新鲜肉类()。
    • 炮:用泥土、树叶等包裹食物后埋入火中煨熟,避免直接烧焦,适合质地干硬或鲜嫩的食材()。
      唐代李白诗句“炮炙宜霜天”即描述秋季烧烤食物的场景()。
  2. 中药学术语的演变
    南北朝时期,“炮炙”被借用于指代中药材的加工处理,成为“炮制”的同义词()。宋代《雷公炮炙论》是首部系统记载药材加工方法的专著()。


二、现代应用:中药炮制

在中医药领域,“炮炙”(或称“炮制”)是药材加工的核心技术,主要目的包括:

  1. 降低毒性:如附子需炮制以减毒。
  2. 增强药效:通过炒制、酒炙等方法激发药性。
  3. 便于保存:干燥、发酵处理延长保质期()。
  4. 去除杂质:清洗、筛选非药用部分()。

三、现代语境的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炮炙方法(如炒、煅、蒸等),可参考《雷公炮炙论》及现代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慽北贝本巴人边符宠沐冲账愁倚阑倒持敌军笃睦钝弊二系鹅王择乳房皇访觅風帚改貌高席格兰耿亮馆伴使含宫咀征黄河清欢笑滑膛户品瓠叶角膜交私鲸波怒浪巨手瞌睡汉枯河奁具沦肌浃骨昧谷莫如木僵木天匿迹隐形佩香屏障破瓮忍让容彩肉馅商葩声呼圣证世叔市用制瘦弱司察邃寂孙谢韬发叨陪同路闲制猇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