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蹏涔”。语本《淮南子·氾论训》:“夫牛蹏之涔,不能生鱣鮪。” 高诱 注:“涔,雨水也,满牛蹏迹中,言其小也。”后以“蹄涔”指容量、体积等微小。 晋 郭璞 《注<山海经>叙》:“蹏涔之游,无以知絳虯之腾。” 唐 蒋贻恭 《咏虾蟆》:“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清 焦袁熹 《经生歌》:“蹄涔之水,不生沦涟;覆簣之山,那有云烟?” 清 曾国藩 《书<归震川文集>后》:“浮芥舟於蹏涔之水,不復忆天下有四海涛者也。”
“蹄涔”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蹄涔”原指牛蹄印中积存的雨水,形容容量或体积极其微小。这一含义源自《淮南子·氾论训》:“夫牛蹏之涔,不能生鱣鮪。”高诱注:“涔,雨水也,满牛蹏迹中,言其小也。”
比喻微小或局限
后以“蹄涔”泛指事物微小、局限,如晋代郭璞《注<山海经>叙》中“蹏涔之游,无以知絳虯之腾”,强调小与大之间的对比。
其他说法
有少数资料(如)提到“蹄涔”可形容马蹄洁净或人的品行纯洁,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后世衍生或误传。
“蹄涔”核心含义为“微小”,多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事物的局限性或对比宏大与渺小。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淮南子》及历代注释。
《蹄涔》(发音为"tí cé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马蹄下的泥沙。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字头部分是「蹄」,字尾部分是「涔」。
「蹄涔」的拆分部首是「蹄」(马)和「涔」(水),分别属于「足部部首」和「水部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5,其中「蹄」的笔画数为10,「涔」的笔画数为5。
「蹄涔」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蹄》一诗中,意为泥泞的蹄子。在繁体中,《蹄涔》的写法和简体一样。
在古代的汉字中,「蹄涔」有不同的写法,如「蹋沉」、「踏淖」等,都表示马蹄下的泥沙。
1. 雨后小路上,马蹄下残留着一片蹄涔。
2. 骏马蹄涔飞溅,一路留下土埃。
与「蹄涔」相关的组词有:
1. 蹄子:指动物的足部,特指马蹄。
2. 泥沙:指由泥和沙组成************,也可以形容马蹄下的沙土。
「蹄涔」的近义词有:蹄底、蕈膂。
「蹄涔」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