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糧;食糧。《屍子》卷下:“乃遣使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絶糇糧者賑之。”《晉書·李壽載記》:“ 壽 大悅,乃大修船艦,嚴兵繕甲,吏卒皆備糇糧。”《新唐書·循吏傳·陳君賓》:“去年 關内 六州穀不登,糇糧少,令析民房逐食。”
餱糧:食糧;幹糧。《詩·大雅·公劉》:“迺積迺倉,迺裹餱糧。” 三國 魏 曹植 《應诏》詩:“雖有餱糧,饑不遑食。”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慕義》:“宛子城中,富積餱糧萬萬。”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一:“隴首餘餱糧,道路無拾遺。”
“糇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糇糧(hóu liáng)指幹糧或食糧,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行軍、旅途或日常儲備的糧食。該詞由“糇”(幹糧)和“糧”(谷物)組合而成,強調便于攜帶的糧食形式。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詞義擴展
除字面意義外,部分文獻(如)将其引申為“物資儲備”,例如“厚軍實撫戰士者,無不至民族禦侮精神于以發皇”,糇糧在此象征戰備資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康熙字典》及《晉書》等原始文獻。
《糇糧》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古時候為士兵所準備的食物。它指的是為了長時間的行軍或戰鬥而儲備的糧食。
《糇糧》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米”和“糸”,部首“米”指的是與谷類食物有關,而部首“糸”指的是與絲綢有關的事物。
根據筆畫的計算方法,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糇糧》一詞最早出自《呂氏春秋·記悼公問》一書,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國君悼公詢問一位名叫善耆的智者,為什麼要準備糇糧。
在繁體字中,糇的寫法是「餱」,糧的寫法是「糧」。繁體字在一些地方和文化中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時候,糇糧的寫法略有不同,糇的寫法是「䊊」,糧的寫法是「粼」。
1. 士兵們背着糇糧奔向前線。
2. 戰時,軍隊要隨身攜帶足夠的糇糧。
3.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糇糧的儲備顯得尤為重要。
糇糧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新詞,如:
- 糧食(liáng shí):糧食的統稱。
- 糧食供應(liáng shí gōng yìng):糧食的供應和分配。
- 糇民(hóu mín):指借糧食以度日,沒有産業的人。
糇糧的近義詞可以是“軍糧”或者“軍饷”,反義詞可以是“斷糧”或者“無糧”。這些詞語在描述士兵的糧食儲備狀況時,語義非常接近或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