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幹糧;食糧。《屍子》卷下:“乃遣使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絶糇糧者賑之。”《晉書·李壽載記》:“ 壽 大悅,乃大修船艦,嚴兵繕甲,吏卒皆備糇糧。”《新唐書·循吏傳·陳君賓》:“去年 關内 六州穀不登,糇糧少,令析民房逐食。”
餱糧:食糧;幹糧。《詩·大雅·公劉》:“迺積迺倉,迺裹餱糧。” 三國 魏 曹植 《應诏》詩:“雖有餱糧,饑不遑食。”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慕義》:“宛子城中,富積餱糧萬萬。”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一:“隴首餘餱糧,道路無拾遺。”
"糇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由"糇"和"糧"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糇"指幹糧,《說文解字》釋為"糒也",即經過加工便于攜帶的幹米飯;"糧"指谷物糧食的總稱,《周禮》鄭玄注稱"行道曰糧,謂糒也"。二字組合後,"糇糧"特指行軍或遠行時攜帶的幹糧。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詩經·大雅·公劉》有"乃裹糇糧"的記載,描述周人先祖公劉率領部族遷徙時準備幹糧的情形。漢代《鹽鐵論》中"行者齎,居者送,中外騷擾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的記載,進一步印證了糇糧作為行軍物資的重要作用。
在詞義演化過程中,"糇糧"逐漸衍生出兩種含義:其本義指具體的幹糧儲備,如《左傳·襄公八年》"楚師遼遠,糧食将盡,糇糧不繼";其比喻義則指維持生計的基本保障,清代《日知錄》"倉廪實而知禮節,糇糧足而民安居"即用此引申義。
近現代漢語中,"糇糧"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和文學創作中,與"糧草""軍需"等詞構成近義關系,反義詞為"饑馑""匮乏"。該詞的語義場涵蓋食物儲備、行軍補給、民生保障等多個維度。
“糇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糇糧(hóu liáng)指幹糧或食糧,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行軍、旅途或日常儲備的糧食。該詞由“糇”(幹糧)和“糧”(谷物)組合而成,強調便于攜帶的糧食形式。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詞義擴展
除字面意義外,部分文獻(如)将其引申為“物資儲備”,例如“厚軍實撫戰士者,無不至民族禦侮精神于以發皇”,糇糧在此象征戰備資源。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康熙字典》及《晉書》等原始文獻。
藹郁拜意被假猜破鏟地皮車牖春渚帝輔讀後感坊院酆城氣封袋付火哥兒共謀古典舞蹈後晌宦海風波兼之腳趾拇激力鏡光鸠形峻擢懇親會溘死曠若發蒙寬勉老伯力薦林垂流子隴阪美賞沒淘剩棉毛衫末尼謀龜虐用蓬龍錢袋頃刻之間榷酒屈豔班香賽場澀筆慎小事微試死數伏素業逃避套套廷辨頹毀罔罔宛态烏文閑是閑非閑逸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