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后阵 ”。1.后列军队;后援部队。《六韬·动静》:“后陈欲走,前陈数顾。”《南齐书·孔稚珪传》:“ 李广 败於前锋, 李陵 没於后阵,其餘奔北,不可胜数。”
(2).谓陈列于后。《文选·张衡<东京赋>》:“緫轻武於后陈,奏严鼓之嘈囐。” 薛综 注:“后陈者,谓北军五营兵在后陈列。”
亦作“ 后阵 ”。后列,下陈。《后汉书·崔駰传》:“ 駰 幸得充下馆,序后陈,是以竭其拳拳,敢进一言。” 李贤 注:“陈,列也。”
“后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军事领域释义 指后列军队或后援部队,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六韬·动静》提到“后陈欲走,前陈数顾”,《南齐书》中也有“李陵没于后阵”的表述,均指战场上的后备力量。
二、陈列方位释义 表示将事物排列在后方位置,如《东京赋》中“緫轻武於后陈”描述军队后方的阵列布局。
三、引申含义(需谨慎使用) 部分现代词典标注其为成语,释义为“事后追究责任”,但该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建议在学术或正式场景使用时,优先参考《六韬》《后汉书》等古籍中的军事/方位释义。若需表达“事后追责”之意,更推荐使用“秋后算账”等常见成语。
《后陈》是一个固定词组,指的是历史上中国唐朝后期的两个短暂的皇帝,即唐哀帝李柷和唐昭宗李晔,统治时间分别是907年和908年,他们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陈抟推戴上位的,因此形成了“后陈”的说法。
《后陈》的拆分部首为“后”和“陈”,其中“后”的部首是“彳”,笔画数为三;而“陈”的部首是“阜”,笔画数为7。
《后陈》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当时的中国政权混乱不堪,唐朝的灭亡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出现。而其中的后梁和后唐两个朝代都与陈抟有关联,后陈的称呼由此而来。
《后陈》的繁体字为「後陳」。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定差异。对于《后陈》一词,古时候可能写作「後陳」。
1.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后期出现了《后陈》皇帝。
2. 《后陈》是唐朝最后的两位皇帝。
- 后世
- 陈述
- 陈旧
- 后唐
- 后梁
- 后晋
- 前陈
- 唐朝
聱牙诘曲保役抱志避去袹首参掌得合递步哨豆俎怼险额手庆粪除奋节滚筒棍团寒品怀谖黄色幻执晦节回乐峯魂飞胆颤僵木建华介景几神局地扣天局高天蹐厚地空养劳筋苦骨良谨流遁柳柳惊立足点箓练螺蛳面面牛鬼蛇神飘沐牵合傅会情报检索青菜轻玉球子菊人微望轻三顾三年早知道擅恣少旧适心属对特奇贴黑金通辩蛙井喜握管香堂像赞咸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