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朞的意思、服朞的详细解释
服朞的解释
见“ 服期 ”。
词语分解
- 服的解释 服 ú 衣裳:服装。制服。 穿衣裳:服丧。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药)。 作,担任:服务。服刑。服兵役。 顺从: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辩(旧指认罪书)。服膺(牢记在胸中,衷心信服)。
- 朞的解释 朞 ī 同“期”。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服朞(fú jī),又作“服期”,是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的核心概念,特指为亲属守丧的特定时间期限。“朞”是“期”的古字或异体字,意为“周年”或“一整年”,在丧礼中专指为期一年的服丧期。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释:
一、基本定义与核心含义
“服朞”指古代丧礼中,亲属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所必须遵守的法定守丧时间。其核心在于“朞”所代表的时间限定性,强调守丧行为需持续满特定周期(尤指一年),以此表达哀思与孝道。例如《仪礼·丧服》规定,为祖父母、伯叔父母等亲属需服“齐衰不杖期”,即守丧一年。
二、具体分类与等级制度
在“五服制度”框架下,“服朞”主要指“齐衰期年”(为期一年的丧服),是次于最高等级“斩衰三年”的丧期:
- 斩衰(cuī)三年:最重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服期三年,适用于子为父、妻为夫等。
- 齐衰期年:次重丧服,服期一年,细分多种情况:
- 杖期:服丧者需持丧杖(如夫为妻、子为出母)。
- 不杖期:无需持杖(如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等)。
- 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服期依次递减,血缘关系渐疏。
三、“朞”字的文化内涵
“朞”本义为“周年”,引申为“规定的时间”。《说文解字》释“期”为“会也”,段玉裁注:“期者,要约之意,故为会。”在丧礼中,“朞”体现了礼法对哀悼行为的制度化约束,将情感表达纳入时间规范,彰显儒家“哀而不伤”的伦理秩序。如《礼记·丧服小记》强调“期而除丧,道也”,即守满一年后除服符合天道人情。
四、历史演变与社会意义
“服朞”制度源于周礼,经汉代法制化(如《汉律》规定“不为亲行三年丧,不得选举”),至明清逐步简化。其社会意义在于:
- 强化宗法伦理:通过服期差异明确亲属等级,维护家族秩序。
- 彰显孝道精神:“服朞”是“慎终追远”的具体实践,《孝经》云“丧则致其哀”,守丧时长直接体现孝心。
- 影响法律与政治:历代对“夺情起复”(官员因公务缩短服期)的争议,反映礼法冲突。
五、现代视角与文化遗存
随着社会变革,严格“服朞”制度在近代逐渐废止(如清代《大清通礼》简化丧期,民国后彻底废除),但其文化影响犹存:
- 民俗遗存:部分地区仍保留“周年祭”习俗,即亲人逝世一周年时的祭祀仪式。
- 符号化表达:现代丧礼中佩戴黑纱、白花等,可视为“服期”的简化和象征性延续。
权威参考来源:
- 《仪礼·丧服》(儒家经典,五服制度原始文献)
- 《礼记·丧服小记》(阐释丧服礼制内涵)
- 《汉语大词典》“朞”字条(释义“一周年”)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考释“期”字本义)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分析服制与古代法律的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服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 拼音:fú jī(注音:ㄈㄨˊ ㄐㄧ)。
- 含义:指服丧一年,是古代丧礼中的一种期限。亦写作“服期”。
二、文献例证
- 《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嫂郑丧,为服期以报。”表明韩愈为嫂子郑氏服丧一年以表哀悼。
-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提到:“三年之丧,宜降其服朞。”说明不同亲属关系对应的丧期可能调整。
- 清代方苞《书后》中“妇於舅姑服期”,反映古代儿媳为公婆服丧一年的礼制。
三、相关概念辨析
- 与“服禫”的区别:
“服禫”指服丧期满(通常为父母丧的27个月后)举行的除服仪式(参考-4),而“服朞”特指为期一年的丧期,两者分属丧礼的不同阶段。
四、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非直系亲属(如兄嫂、舅姑等)的丧期,或特殊情况下缩短丧期的调整。例如,韩愈为嫂子服丧一年,体现了古代“长兄如父”的伦理观。
五、总结
“服朞”是古代礼制中短期丧期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传统社会对亲属关系与丧葬礼仪的细致规范。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丧期术语(如“服禫”),可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安顿宝衢标记陈宿沉稳车站黨首大泽董逃歌二次三番飞练凤翥鸾翔服雾割发关升归了包堆鹤相秽质叽哩哇啦脊膂精慧经用禁口酒枣,酒枣儿舅子跼念罗织卖剑买琴猛鸷汶浊木朽蛀生男事内女鲵鲋逆退蟠错搒笞蓬丘遣归戚串倾阻歧误热呓荣楯瑞色丧棒身后萧条沈静石菖蒲市寸始立熟软四元松花所善探卒微班温谷五位缾饷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