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避开礼貌不恭者。《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朱熹 集注:“礼貌衰而去。”
“辟色”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与儒家处世哲学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辟色”指避开礼貌不恭者,即当他人(尤其是君主或上位者)对自己的态度变得轻慢、礼节不周时,选择主动离开。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贤者对尊严的维护和对人际关系的审慎态度。
出自《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礼貌衰而去”,即对他人的态度冷淡、礼节疏漏时,贤者会选择隐退。
在儒家思想中,“辟色”属于贤者避世的四个层次之一: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用于古文研究或引述经典,强调对人际交往中尊重与礼节的重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语》原文及朱熹集注。
辟色(bì s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辟”和“色”。辟的拆分部首是辛,笔画是5画;色的拆分部首是色,笔画是6画。
辟色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泰誓》:“敬辟以享上帝,以黄玉为容。”这里的辟色是指使用黄玉来装饰和修饰,表示崇敬和祭祀上帝。后来,辟色逐渐引申为修饰、装饰之意。
辟色的繁体字为闢色。
古代汉字写法中,辟色的“色”字写作“__,”,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他喜欢通过辟色来使房间更加明亮和温馨。
2. 这幅画在辟色的装饰下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3. 在古代,辟色通常用于祭祀和庆典活动。
辟色的相关组词有:
1. 色彩:指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
2. 颜色:指事物本身具有的特定颜值和特征。
3. 色泽:指物体所显示的色彩和质感。
辟色的近义词有:
1. 装饰:指对物体进行美化和修饰,使其更富有吸引力和美感。
2. 美化:指通过各种手段使物体或环境更美观、更有吸引力。
辟色的反义词有:
1. 索色:指对物体进行简化和去饰,去除过多的装饰和修饰。
2. 素色:指原始的颜色,没有经过加工和修饰的天然颜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