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汉贼不两立的意思、汉贼不两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汉贼不两立的解释

比喻有我无你。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汉贼不两立”是一个源自三国时期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1. 出处与原文
    该词最早出自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为:“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处的“汉”指蜀汉政权,“贼”则指曹魏,表达了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的立场。

  2. 基本含义
    字面意思是“蜀汉与曹魏不能共存”,比喻敌对双方无法调和,必须决出胜负,带有“不共戴天”“有我无你”的强烈对立色彩。

  3. 引申义与用法
    后泛指任何不可调矛盾关系,可用于形容政治、军事或人际间的激烈对立。例如清代小说《歧路灯》中,用此词描述家族内部矛盾。作为成语时,多作宾语或定语,属中性词,但语境中常隐含褒贬倾向。

  4. 历史背景
    诸葛亮提出此观点,源于蜀汉以“复兴汉室”为政治旗帜,将曹魏视为篡汉逆贼,强调自身政权的正统性。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割据政权间的意识形态斗争。

  5. 现代应用
    当代多用于强调原则性对立,如“正义与邪恶不两立”。但需注意语境,避免极端化表述。

注:部分文献(如)提及该词与东汉光武帝相关,但主流考证仍以诸葛亮《后出师表》为源,此处采用多数权威来源结论。

网络扩展解释二

汉贼不两立

汉贼不两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汉贼不能同时存在。它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身(⺆),共有12个笔画。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四》:“汉贼莫两立也。”

在繁体字中,汉贼不两立的写法为「漢賊不兩立」。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形发生了变化。例如,「贼」字在古代写作「賊」,而「立」字的写法则是「立」。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贼不两立的例句:

  1. 满朝文武都认为汉贼不两立,必须斩草除根。
  2. 这个古代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敌人时必须做出坚决的选择,汉贼不能共存。

一些与汉贼不两立相关的组词有:反贼、两立、*********、剪彩。

近义词包括:贼心不死、贼心不改、贼心不改。

反义词是:和谐共处。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