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陳的意思、後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陳的解釋

亦作“ 後陣 ”。1.後列軍隊;後援部隊。《六韬·動靜》:“後陳欲走,前陳數顧。”《南齊書·孔稚珪傳》:“ 李廣 敗於前鋒, 李陵 沒於後陣,其餘奔北,不可勝數。”

(2).謂陳列于後。《文選·張衡<東京賦>》:“緫輕武於後陳,奏嚴鼓之嘈囐。” 薛綜 注:“後陳者,謂北軍五營兵在後陳列。”

亦作“ 後陣 ”。後列,下陳。《後漢書·崔駰傳》:“ 駰 幸得充下館,序後陳,是以竭其拳拳,敢進一言。” 李賢 注:“陳,列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後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軍事領域釋義 指後列軍隊或後援部隊,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六韬·動靜》提到“後陳欲走,前陳數顧”,《南齊書》中也有“李陵沒于後陣”的表述,均指戰場上的後備力量。

二、陳列方位釋義 表示将事物排列在後方位置,如《東京賦》中“緫輕武於後陳”描述軍隊後方的陣列布局。

三、引申含義(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标注其為成語,釋義為“事後追究責任”,但該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使用時,優先參考《六韬》《後漢書》等古籍中的軍事/方位釋義。若需表達“事後追責”之意,更推薦使用“秋後算賬”等常見成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陳》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後陳》是一個固定詞組,指的是曆史上中國唐朝後期的兩個短暫的皇帝,即唐哀帝李柷和唐昭宗李晔,統治時間分别是907年和908年,他們是唐朝最後一個皇帝陳抟推戴上位的,因此形成了“後陳”的說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陳》的拆分部首為“後”和“陳”,其中“後”的部首是“彳”,筆畫數為三;而“陳”的部首是“阜”,筆畫數為7。

來源

《後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時期,當時的中國政權混亂不堪,唐朝的滅亡導緻了五代十國的出現。而其中的後梁和後唐兩個朝代都與陳抟有關聯,後陳的稱呼由此而來。

繁體

《後陳》的繁體字為「後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差異。對于《後陳》一詞,古時候可能寫作「後陳」。

例句

1. 在中國曆史上,唐朝後期出現了《後陳》皇帝。

2. 《後陳》是唐朝最後的兩位皇帝。

組詞

- 後世

- 陳述

- 陳舊

近義詞

- 後唐

- 後梁

- 後晉

反義詞

- 前陳

- 唐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