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火盛貌。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我嚥下去有似热油浇,烘烘的烧五臟。”《水浒传》第九二回:“少顷,草场内烘烘火起,烈焰冲天。”《红楼梦》第九七回:“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花月痕》第四回:“一阵风过,遍地的枯草,烘烘烧着。”
(2).喧闹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待詔 ﹞连忙推开楼窗看时,见乱烘烘道:‘ 井亭桥 有遗漏!’”《西游记》第九三回:“当夜睡还未久,即听鸡鸣。那前边行商烘烘皆起,引灯造饭。”
(3).昏迷貌。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三折:“只落的三魂杳杳,四体烘烘,七魄悠悠。”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二折:“空着我烘烘醉眼迷芳草。”
“烘烘”是一个汉语拟声词兼形容词,主要从声音和感觉两方面描述火或热气相关的情景,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其详细释义如下:
拟声词:形容火燃烧或热气蒸腾的声音
模拟火焰燃烧时发出的持续、低沉声响或热气涌动声。
例:“炉火烘烘作响,驱散了冬夜的寒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形容词:形容温暖、炽热的状态
强调由火或热气带来的温暖、燥热感受,可引申为热闹或热烈的氛围。
例:“太阳晒得地上烘烘的,暑气逼人。”(《汉语大词典》)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字形演变:
“烘”为形声字,从“火”部,“共”声,本义指用火烤干(《说文解字》:“烘,燎也”),叠加后构成“烘烘”,强化了火的声态与热感。
来源:汉典网 www.zdic.net (字形解析)
叠词效果:
通过AA式重叠,增强声音的持续性(如“火烘烘地烧”)和热感的弥漫性(如“屋里暖烘烘”),符合汉语拟声词与状态形容词的构词规律。
来源: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经典文学中的拟声用法
《红楼梦》第五十回:“(火盆)炭火烘烘,上面坐着水壶。” ——凸显冬日取暖场景的声响细节。
来源: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现代文学中的引申义
路遥《平凡的世界》:“窑洞里暖烘烘的,弥漫着旱烟和饭香的气息。” ——通过热感描写营造生活气息。
来源:路遥. 平凡的世界[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在部分方言(如吴语、西南官话)中,“烘烘”可形容气味浓烈(如“臭烘烘”),此用法已被普通话吸收。《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相关词条。
来源:李荣.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烘烘”是一个叠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为详细分析:
1. 火势旺盛的形态 指火焰燃烧炽烈的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中描述火场场景。例如《水浒传》第九二回提到“草场内烘烘火起”。这一含义也延伸出象声词特性,如炉火发出“烘烘”声()。
2. 温暖或热闹的氛围 常用于表达温度或环境的热烈感:
3. 昏迷状态(古义) 属于较冷僻的用法,元代杂剧《魔合罗》中“烘烘的烧五脏”借火势隐喻身体不适感()。
使用特点:现代汉语中主要使用前两种含义,第三种已较少见。该词通过叠字形式强化了“烘”字本身的火烤、加热意象(),常见于口语化表达。
阿隐暴首便敏逼逼剥剥崇聚稠穰椽桷楚雨打短工打狗带水拖泥担子第六感觉滴沰逢蒙视风颜歌笙旱雷寒庖鹤骨鸡肤合作鸿溟画苑活埋降宣剪迳谏猎金错刀锦心绣腹九鬿狂谬离碓流悦庐落马明王命祭密拶拶内转霓襟排气配当乾股勤学碛磈齐偕瑞鹤仙尸祭仕门殊壤送检谈柄天崩地坼铜马祠托附外番王鼎为虎添翼威纡淆混枭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