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尸祭的意思、尸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尸祭的解释

主祭。 清 曾国藩 《刘母谭孺人墓志铭》:“鱼菽尸祭,蠲饎必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尸祭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特殊仪式,指在宗庙祭祀时以活人作为“尸”(即神灵或祖先的象征体)接受供奉的礼仪形式。这一制度盛行于商周时期,具体表现为通过占卜选定特定人物(多为幼童或孙辈)扮演祖先神灵,端坐于祭坛之上,接受祭品与参拜。

从词源学分析,“尸”字甲骨文象人屈膝而坐之形,本义为祭祀时代替受祭者。《说文解字》注:“尸,陈也。象卧之形。”段玉裁补充:“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在《仪礼·特牲馈食礼》中详细记载了尸祭的程序,包括“立尸”“迎尸”“献尸”等环节,整个过程需严格遵循礼制规范。

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显示,尸祭制度与“灵魂依附”的原始信仰密切相关。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可见“用享用孝于皇祖考,以祈眉寿”等记载,印证了《礼记·郊特牲》“尸,神象也”的宗教内涵。该仪式在秦汉以后逐渐式微,转为使用神主牌位替代。

现代宗教学者指出,尸祭制度集中体现了“天人沟通”的原始宗教思维,其核心是通过具象化手段实现人神互动。李学勤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祭祀》中强调,这种“以生人为尸”的祭祀形态,是研究早期中国宗教仪式演变的珍贵标本。

网络扩展解释

“尸祭”是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尸祭”指在祭祀活动中,由活人(通常为死者亲属)扮演祖先或神灵的化身,代表受祭对象接受供奉的仪式。该词源自商周时期,其中“尸”并非指尸体,而是指代神灵的活人象征()。

二、仪式特点

  1. 角色选择:多由长子、长孙或特定亲属担任“尸”,如商代祖己曾以“尸”身份受百官祭拜,象征太子地位()。
  2. 仪式功能:通过“尸”实现人神沟通,使无形的神灵“有形化”。《仪礼》记载,“尸”需端坐受祭,全程保持庄重()。
  3. 行为规范:“尸”仅接受祭拜,不参与其他事务,由此衍生成语“尸位素餐”()。

三、历史演变

四、文献例证

清代曾国藩《刘母谭孺人墓志铭》中“鱼菽尸祭”一句,即描述主祭者亲力操办祭品的场景()。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祭祀制度、历史演变及文献记载,若需了解具体仪式流程,可参考《仪礼》等古籍或专业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并缘彩索侈荣抽搦次车厝怀黨派吊杠禘尝厎慎遁迹空门贰宫飞伞丰篠奋厉管制滚坝合乐图黄榆塞互换见下文嘄蟧极荐巾裹惊心骇神寄系拘俗剀切嵁岩栏栅磊嵬亮盒子摇凌波池礼术流憩砻斫耐久朋男觋启程穷晷弃尸鶈鸎羣下趋势人间地狱色天甚般审断圣系识微见远厮罗讼牍啴啴天祚问遣五岭乡时县疣消委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