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atural disasters like giant earthquakes and landslides] 天倾塌,地开裂。比喻异常灾祸、不测变故。形容震天动地的巨响
只听得海外一个大炮如天崩地坼的一连响了百余响。——《水浒后传》
(2) 亦作“天崩地裂”、“天崩地坍”、“天崩地塌”、“天崩地陷”、“天崩地解”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二后钦明,三灵交泰,而天崩地坼,妖寇横行者也。”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后秦纪》:“ 始皇 出世, 李斯 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箇世界。” 巴金 《灭亡》第十九章:“即刻平地起了一个大霹雳,好似天崩地坼一般。”
“天崩地坼”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形容天地间发生剧烈灾变或重大变故,也可指代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其字面意思是“天空崩塌,地面裂开”,比喻局势极其严重或场面震撼人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原文,可参考《战国策》或权威词典(如查字典、诗词名句网等来源)。
天崩地坼(tiān bēng dì cè)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天空崩裂,大地震裂。它形容灾难临头,情况非常严重或者大势已去的局面。
拆分天崩地坼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天:部首⺩(一横),笔画2
崩:部首山(一撇,一点,竖折),笔画10
地:部首土(一点,横),笔画6
坼:部首土(一点,横),笔画7
“天崩地坼”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乾卦》中,原文是“乾元亨利贞,天崩而地坼”。意思是说天空崩裂,大地震裂,但此处并非真实的现象,而是事物境界的象征。
繁体字“天崩地坼”的写法是“天崩地冱”。冱字的部首是冫(冰的下面加两点),总计15画。
在古代汉字中,“天崩地坼”可以写作“天缤地释”或者“天绘地勣”,这种写法基本不再使用。
他接到了一个天崩地坼的通知,家里的房子被大火烧毁了。
天塌地陷、天崩地裂、山崩地裂
情况危急、危如累卵
稳如泰山、平稳无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