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惊胆颤的意思、魂惊胆颤的详细解释
魂惊胆颤的解释
形容惊恐万分。《禅真逸史》第三三回:“ 薛举 一枝画戟神出鬼没,若舞梨花,遍身解数。官军看了,个个魂惊胆颤。”
词语分解
- 魂的解释 魂 ú 迷信的人指附在人体上主宰人,又可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魂灵。鬼魂。魂不附体。 指精神或情绪:魂飞魄散(形容极度惊恐)。魂不守舍。 笔画数:; 部首:鬼; 笔顺编号:
- 颤的解释 颤 (顫) à 物体振动:颤动。颤抖。颤音。 颤 (顫) à 同“战”③。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魂惊胆颤”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极度惊恐、害怕到心神不宁、胆战心惊的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形容人受到极大的惊吓或恐惧,以至于灵魂仿佛受到震动(魂惊),胆子也吓得发抖(胆颤)。指极度的恐慌和不安。
-
语义分解与引申:
- 魂: 指灵魂、精神、心神。成语中常用来代表人的精神层面。“魂惊”意指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极度震惊,心神不宁。
- 惊: 惊吓、震惊。
- 胆: 指胆量、勇气。“胆颤”意指胆量像在颤抖一样,形容内心极度恐惧、害怕得发抖。
- 颤: 发抖、哆嗦。
- 综合起来,“魂惊胆颤”强调的是从精神(魂)到生理(胆颤)都处于一种极度恐惧、战栗不安的状态,程度比一般的“害怕”要深得多。
-
用法与语境:
- 通常用于描述人遇到极其危险、恐怖或令人极度震惊的事情时的反应。
- 例如:听到那声巨响,他顿时魂惊胆颤,呆立当场。 / 回想起昨晚的经历,她仍感到魂惊胆颤。
- 常带有夸张的修辞色彩,强调恐惧的程度之深。
-
近义词:
- 胆战心惊、心惊胆战、魂飞魄散、魂不附体、惊恐万状、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 细微区别: “魂惊胆颤”与“胆战心惊”、“心惊胆战”意思非常接近,都强调内心的极度恐惧和身体的战栗。“魂飞魄散”、“魂不附体”则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极度惊吓,仿佛灵魂出窍。
-
反义词:
- 泰然自若、镇定自若、处之泰然、面不改色、无所畏惧。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魂惊胆颤”有收录和释义,是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商务印书馆官方网站 (可查询词典信息)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大型权威汉语辞书,对成语的源流、释义有详细考据。 汉语大词典 - 中国辞书网 (可查询相关信息)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 对“魂”、“惊”、“胆”、“颤”等字的古义和常用义有详细解释,有助于理解成语构成。 商务印书馆官方网站
- 《中华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 专门收录和解释成语的工具书,对“魂惊胆颤”的用法、近义词等有详细说明。 中华书局官方网站
网络扩展解释
“魂惊胆颤”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因极度恐惧而导致心神不宁、胆战心惊的状态。以下为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指内心受到极大惊吓,连魂魄和胆量都为之震动颤抖,常用于描述极度恐慌的情境。例如面对突发危险或恐怖场面时,人的身心反应。
-
出处与例句
最早出自明代方汝浩的《禅真逸史》第三十三回:“官军看了,个个魂惊胆颤。”。此句通过描写士兵目睹薛举英勇战斗后的反应,生动展现该词的使用场景。
-
结构与用法
- 发音:hún jīng dǎn chàn(部分资料注音为“dǎn zhàn”,但“chàn”更常见)。
- 语法:联合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如“他魂惊胆颤地逃出山洞”。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强调恐惧的客观状态,不含褒贬。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魂飞魄散、心惊胆战
- 反义: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
使用场景
适用于文学描写或口语中表达极度恐惧,如:“深夜独行山路,突如其来的怪声令人魂惊胆颤。”
提示:该成语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口语化的表达可替换为“吓破胆”“毛骨悚然”等。
别人正在浏览...
百废具兴杯桊匕鬯无惊碧落避喧猜摹操袂茶馆冲衢畴垄出路从甥笪笞丹顶鹤盗暴道臣倒裳索领端木蕻良奉事负屈干巴刮发合词衡枙洪伐怀瑜扈翌井收襟裾矜色积阻眷言壼训怜抚骊马六功氓籍莫匪尼轲千兵欠债弃儿软咍咍软滑尚书郎事证四部四海鼎沸岁不我与佗负望火马惟精惟一文行无动为大无倪现局小朝廷谺若溪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