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娇容转盛,艷质更丰……远看时意散心惊,近覩者魂飞目断。”
“魂飞目断”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形容心神被强烈吸引,达到无法自持的状态。常用于描绘因极度向往或震撼而失去自我控制的情景。
2. 结构与读音
3.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远看时意散心惊,近睹者魂飞目断。”
4. 字义分解
5. 示例语境
如形容见到倾慕之人时的反应:“她翩然而至,众人魂飞目断,一时竟无人言语。”
提示:该成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本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接龙用法,可参考《敦煌变文集》相关文献。
《魂飞目断》是一个四字成语,意指心灵恍惚,感到痛苦或惊骇至极而精神不集中,眼睛发直,不由自主地失去注视的能力。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极端的情感状态下的表现。
下面是对《魂飞目断》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的解析:
《魂飞目断》这个成语的来源尚不明确。在古代文化中,人们相信人的精神可以游离于身体之外。当人们处于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等情感状态下,他们的魂灵似乎会超越身体的控制,导致眼神发直,无法集中注意力。
繁体字中,魂飞目断的写法为「魂飛目斷」。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对于魂飞目断这个成语,古人的写法与现代如出一辙。
例句:
他听到那个可怕的消息后,整个人仿佛魂飞魄散,目光茫然。
组词:魂灵、飞逝、目眩、断绝。
近义词:魂不守舍、魂不附体、魂不守宅。
反义词:心神专注、目不转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