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规定的资格。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以 保安 之不才,厄选曹之格限,更思微禄,岂有望焉。”《资治通鉴·唐高宗总章二年》:“大略 唐 之选法,取人以身、言、书、判,计资量劳而拟官……人有格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入等者得不限而授。”
"格限"属于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单独收录。根据其构词法和古代文献用例,可作如下分释:
格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汉语大词典》第4卷
限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核心含义为以规范加以约束,强调通过既定标准设定边界:
制度性约束
唐代律法文献中,"格限"指法规设定的界限。
《唐律疏议·户婚》:
"违期不送者,依格限责罚。"
此处指超过法规期限的处罚标准。
来源: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空间/行为限制
明清小说中用作空间或行为的阻隔。
《醒世姻缘传》第29回:
"城门格限,不得夜行。"
指城门禁令对夜间通行的限制。
来源: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抽象规则边界
现代可引申为规则框架下的制约,如:
"学术论证需严守逻辑格限"(指逻辑规则的边界)。
需注意:"格限"属非现代常用词,其释义需依托具体语境。敦煌变文写本中曾见"隔限"通假用例(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印证"阻隔"义的历史关联性。
来源: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格限"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规定的资格",主要应用于唐代选官制度中。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格限"指对人员选拔或事物认定的资格限制,强调通过既定标准来划定准入门槛。该词由"格"(规格、标准)和"限"(限制)复合构成,体现双重约束机制。
二、历史应用 在唐代官僚选拔体系中,"格限"特指官员选拔的资格标准,如《资治通鉴》记载的"计资量劳而拟官"制度,要求候选者必须达到资历、考核等硬性指标。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中"厄选曹之格限"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士人受限于选拔资格的社会现实。
三、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各类资格限制机制,如: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专业领域。如需了解完整用例,可查阅《资治通鉴》总章二年条目及相关唐代典章制度研究。
按板柏黄肠谤伤倍讽步漏差事出粮当途刀勅迭绕断肠花独特方蓬凡旧泛酸发止风问高研梗莽狗尾草观机而动挂欠闺籍瑰质骨龄闳览虎文韔翦辟噍类稽扫鞠仗卡房狂猾理决凌遽难闻旁睐喷饭贫民窟陗帆融汇瑞阙上隮声训升引事产十二旒识鉴说唱説咸道淡殊壤四大家族蒐猎讨求獭髓文章草乡意西边斜靠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