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案的意思、簿案的详细解释
簿案的解释
谓官府文书。 唐 元结 《漫酬贾沔州》诗:“未曾弛戈甲,终日领簿案。”
词语分解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案的解释 案 à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案子。案板。书案。条案。拍案而起。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案。备案。议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
专业解析
簿案,作为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成它的单字“簿”和“案”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主要指向文书、档案或记录,尤其与官方、司法或行政事务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定义
“簿案”指记录事务、案件或名录的文书、册籍或档案卷宗。它强调以书面形式系统记载的信息,常用于官方、司法或管理场景。
- 簿:本义指书写用的册子、本子,引申为记载事项的文书、名册、账册等(《汉语大词典》,1997)。
- **案:本义指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引申为官府的文书、成例及狱讼判定的结论(即“案卷”、“案件”、“方案”)(《汉语大词典》,1997;《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
- 两字组合,“簿案”即指记录、保存这些文书或案件材料的册籍或卷宗本身。
二、 核心含义解析
- 文书档案的总称:泛指各类官方文书、记录、名册、档案材料。这是最宽泛的含义,强调其作为信息载体的属性(《辞海》第7版,2020)。
- 司法案件卷宗:特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书材料,包括诉状、证据、笔录、判决书等汇编成册的卷宗。这是“簿案”在现代最常用的语境之一(参考司法实务用语)。
- 行政事务记录:指政府部门处理公务时形成的登记册、记录簿、档案材料等(《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2014)。
三、 应用与语境
“簿案”一词多用于较为正式或书面化的语境:
- 历史与典籍:常见于古籍中描述官府运作、案件审理或记录重要事件(如“查阅簿案”、“簿案盈几”)。
- 现代司法行政:在司法、档案管理等领域,“案卷”一词更为常用,但“簿案”仍能体现其文书档案的本质含义。
- 引申义:有时可引申指代需要处理或审查的成堆文件或事务(如“簿案劳形”)。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 《辞海》(第7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4)
网络扩展解释
“簿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簿案”指官府文书或公务案卷,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方处理政务时使用的书面记录。例如唐代元结《漫酬贾沔州》诗中的“终日领簿案”,即指官员日常处理文书事务。
二、字义分解
- 簿:
本义为登记事物的册子(如账簿、名册),后引申为公文或案卷。如《史记》中“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即用此义。
- 案:
指官府处理公务的文书或案件记录,如“对簿公堂”中的“案”即指案件卷宗。
三、文献出处
- 唐代:
元结《漫酬贾沔州》诗:“未曾弛戈甲,终日领簿案”。
- 宋代:
洪迈《容斋三笔》提到“揩易簿案”,说明当时官府文书的修改现象。
四、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簿案”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中,可指代档案管理或公文处理。例如“簿案册一体化监管”等表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朝野佥载》《容斋三笔》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懊躁别曲碧凤才林缠袋澄凝斥离储蓄蹙额发髢氛埃风袖缚茆公宾姑且含辛忍苦横眉怒视轰鬭黄金盏火箭雉尾炬尖薄降低京曹径情直遂井田制金屎法技术员酒圣欿傺略斜立适卖履分香茫然马汧闵免年壮气锐鸟集趋求诎曲染滥渗匀誓命四苦睃拉探案天忌铁力木鳀瀛统摄偷婆推扬驼鷄完书维檝絻钺无疑湘水咸阳一炬廨宇西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