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国的意思、六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国的解释

[six states] 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详细解释

指 战国 时位于 函谷关 以东的 齐 、 楚 、 燕 、 韩 、 赵 、 魏 六国。《战国策·赵策二》:“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 韩 、 魏 、 齐 、 楚 、 燕 、 赵 ,六国从亲以儐畔 秦 。”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绵绵瓜瓞,六国互峙。强 秦 兼并,吞灭四隅。” 唐 宋之问 《过函谷关》诗:“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欲行六国连衡策,来作三山汗漫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国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除秦国以外的六个主要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曾与秦国并存,最终被秦国逐一吞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

一、核心释义

“六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专有名词,特指战国末期与秦国争雄的六个东方强国:

  1. 齐国:位于今山东一带,以经济文化繁荣著称。
  2. 楚国:疆域最广,涵盖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
  3. 燕国:地处北方(今河北、辽宁),以抵御游牧民族闻名。
  4. 韩国:中原腹地小国(今河南),战略位置关键。
  5. 赵国:北方军事强国(今河北、山西),以骑兵精锐见长。
  6. 魏国:早期霸主(今河南、山西),曾推行变法图强。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战国初期诸侯林立,经兼并战争逐渐形成“战国七雄”(秦与六国)。六国曾采用苏秦“合纵”策略联合抗秦,但因内部矛盾与秦国“连横”分化而失败。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建立秦朝。这一过程史称“秦灭六国”或“六国毕,四海一”(贾谊《过秦论》)。

三、文化延伸与典故

“六国”在汉语中衍生出多重文化意涵:


参考资料

释义综合自权威辞书与历史文献: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六国”词条释义。
  2.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载六国灭亡时序。
  3.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记录六国合纵连横史实。
  4. 《中国古代史》(人民出版社),战国七雄疆域与政治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六国”是战国时期函谷关以东的六个主要诸侯国,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战国时期与秦国并存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也用来形容多国并立的局面。

二、历史背景

  1. 战国七雄: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诸侯国兼并后形成七雄(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六国”特指除秦以外的六国。
  2. 地理分布:六国均位于崤山以东,故又称“山东六国”。

三、各国地理位置(对照今省份)

四、历史结局

六国最终被秦国通过战争逐一吞并(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实现统一。

五、延伸意义

在成语或文学中,“六国”常象征分裂割据或多元竞争的状态,如“六国相争”“合纵连横”等典故。


更多细节可参考、3、4、11、14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奥渺白虹霸论包封大卤动车饭槮蜉结福厘官书局呵殿火然泉达假对讲搜鉴湖女侠拮抗迥判救死扶伤踞慢拘滞铠袄空郄匡郭魁礧癞皮淩替飂风遛弯六虚隆崒轮次轮转椅虑变曼殊妙键溟波墨突那般鸟嘴铳拟喻驽蹇刨花水平毁贫馁切敕青緑山水侵突泉绅趋世忍苛三损上心韶英慎恪申命施令视爲畏途讼理泰筮溪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