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袍和铠甲。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一志努力门》:“著弘誓鎧胄,被忍辱袍甲。”
“袍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袍甲”指战袍和铠甲的组合,是古代士兵作战时穿戴的防护装备与衣物。其中,“袍”为长外衣,多用于御寒或象征身份;“甲”即铠甲,用于防御武器攻击。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齐萧子良的《净住子·一志努力门》:“著弘誓鎧胄,被忍辱袍甲。”此句以“袍甲”象征精神层面的坚韧与防护,将实际装备引申为修行者的意志力。
现代语境中,“袍甲”一词已不常用,但在历史文献、古风文学或成语(如“擐甲披袍”)中仍有体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成语案例,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袍甲》是指军装或盔甲。在古代,袍子用来指称军装,而甲则是盔甲的意思。
《袍甲》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衣”和“甲”,其中“衣”是指衣服,而“甲”则是指盔甲。根据康熙字典查询,它们的总笔画数分别是5画和6画。
《袍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装和武器。在古代,袍子是官员和士人们的常见服装,而盔甲是战士们保护自己的重要武器。因此,《袍甲》的词义延伸为军装或盔甲。
《袍甲》这个词的繁体字为「袍甲」,它们的字形与简体字一样,只是书写风格上有所差异。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袍甲」字的形状和部首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细节上的笔画和结构有一些不同。
1. 他身穿鲜红的袍甲,显得非常威武。
2. 勇士们身着坚固的袍甲,勇往直前。
1. 袍袍:形容人们身穿的衣袍整齐而庄重。
2. 甲胄:指盔甲和护身装备的总称。
3. 甲壳虫:一种外形呈球状,具有坚硬甲壳的昆虫。
军装、战袍、盔甲
平民服装、薄衣、素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