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蜜印。死后追赠官职所赐的蜡印。《晋书·山涛传》:“以 太康 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詔赐东园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蝉, 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耸慕。”按,“蜜印”古籍多讹为“密印”。
(2).佛教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志此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相,是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奥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门,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心观想,口持咒,以求证佛果。《大日经·密印品》:“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
(3).佛教禅宗指 达摩 西来所传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为“教外别传”,故称“密”。 清 龚自珍 《最录天台传佛心印记》:“其曰传佛心印何也? 达摩 之东,此方人争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别传歟?’”
"密印"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随语境变化而延伸,主要包含以下四类释义:
一、宗教仪式中的特殊符号
在佛教密宗体系中,"密印"指代修行者通过手势(手印)传递教义奥秘的仪式符号,具有沟通佛法的象征意义。《佛学大辞典》记载,密印与真言、观想并列为密教三大核心修持法门。唐代密宗经典《大日经疏》将手印解释为"诸佛心法之印契",体现了其在宗教实践中的神圣性。
二、古代行政文书中的加密标记
秦汉时期,"密印"指官府用于封存机密文书的特殊印章。《汉语大词典》引《史记·秦始皇本纪》注疏,提到"密印"需与封泥配合使用,通过独特篆刻纹路防止文书被私自拆阅。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出土的《行书律》竹简,详细记载了此类印章的使用规范。
三、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手法
明清小说评点家常以"密印"比喻文本中隐藏的叙事线索。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时,曾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形容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埋设的"密印",这一说法后被《中国文学批评术语辞典》收录为典型文学批评概念。
四、现代引申的机密属性
当代语境下,"密印"可泛指具有保密功能的印章或识别标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需特定权限方能使用的印章",常见于法律文书、商业合同等需要验证真实性的场景。公安机关物证鉴定指南中,也将防伪印章纳入"密印"技术范畴。
“密印”一词的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多重解释,主要涵盖历史、佛教及文学领域,以下是综合整理:
指古代追赠官职时赐予的蜡制印章,用于象征身份或荣誉。例如《晋书·山涛传》记载,山涛去世后被追赠司徒,赐“密印紫绶”。因“蜜”与“密”古时通用,故文献中常写作“密印”。
指达摩祖师西来所传的“心印”,即不依赖经典文字、直指人心的教义,因属“教外别传”而称“密”。禅宗认为此法门超越语言和形象,需通过顿悟领会。
在文学或成语中,“密印”可引申为对文书进行保密处理的行为,如用印章密封重要文件以防止泄露。此用法多见于对古代制度的比喻性描述。
“密印”的核心意义围绕“秘密”与“印证”展开,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宗教或文学背景判断。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义项,可参考对应来源。
安澜报幕鼻凹里砂糖丙穴不孤不正之风尘腻陈寿赤颊弛落锄钩等期鼎命动销短传儿稚发明创造抚会肛道环保局花烟间昏夭家属区岌峩节酒尽场儿斤斗决灭慷惋矿源賫子掠夺龙怪龙蹻经龙团凤饼楼敌轮补伦徒马潼篾索茗雪彭尸屏翊黔苍襁杖耆俊秦地羣玉柔脆剩山残水双峰驼蜀川填溢停轺妄诛卧床不起详尽乡隣衔哂心荡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