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州郡掌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汉书·循吏传·文翁》:“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 蜀 物,齎计吏以遗博士。” 唐 李咸用 《宿隐者居》诗:“曙鸟枕前起,寒泉梦里闻;又须随计吏,鷄鹤逈然分。” 清 袁昶 《北游诗五章》之一:“昨登贾胡舶,浪逐计吏箯。” 吴晗 《先元璋传》第七章二:“按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州、县都得派计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收支帐目。”
(2).考成的官员。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得詔书到,计吏至,乃闻圣政。”
(3).指考察官吏。 明 赵南星 《送郡伯二翁南公入朝序》:“夫入朝以计吏也,计吏以安民也,然郡国之人曰,百姓率三年而大创。” 清 魏象枢 《吏科奏疏》:“窃惟三年计吏,名曰考绩,盖考察政绩之成与不成,以行朝廷黜陟之 * 也。”
“计吏”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主要职责与财政、考核相关,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州郡财政官员
指古代州郡中掌管户籍、赋税等簿籍,并负责“上计”(向中央汇报地方财政)的官员。例如,《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曾“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唐代李咸用诗中“又须随计吏”也反映了其职能。
考核官员的职衔
汉代起,计吏还承担考核地方政绩的任务。王充《论衡》提到“计吏至,乃闻圣政”,说明其与政绩上报相关。清代魏象枢进一步明确,计吏在“三年考绩”中负责考察官员政绩以定升降。
考察官吏的行为
明代赵南星《送郡伯二翁南公入朝序》中,“计吏以安民也”表明该词亦可指代考察官吏的行政行为,强调其监督职能。
补充说明
“计吏”一词在不同文献中侧重不同,但核心均围绕财政管理与官员考核。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论衡》及明清史料。
《计吏》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古代官府中主管计算和财务的官员。
这个词由部首“言”和部首“吏”构成,同时它包含了8个笔画。
《计吏》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是古代中国文献中的一种用词。
在繁体字中,计吏这个词的写法为「計吏」。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计吏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相同的两个字组成。
他被任命为财务部门的计吏,负责处理各种财务报表。
- 计算:指进行数学运算或进行数值计算的行为。
- 计划:指对未来进行安排或安排特定活动的行为。
- 吏部:在古代官职体系中,指负责选拔、管理、管理官员的机构。
- 户部:古代官府中主管户籍、人口统计等事务的官员。
- 房吏:古代官府中主管土地、房产等相关事务的官员。
- 民众:指除政府官员和特殊职业人员外的一般人群。
- 百姓:指普通人民,不包括贵族和官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