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陶侃传》:“﹝ 侃 ﹞尝课诸营种柳,都尉 夏施 盗官柳植之於己门。 侃 后见,驻车问曰:‘此是 武昌 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 施 惶怖谢罪”。后泛称杨柳为“武昌柳”。 唐 孟浩然 《泝江至武昌》诗:“行看 武昌 柳,髣髴映楼臺。” 唐 李商隐 《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诗:“缘忧 武昌 柳,遂忆 洛阳 花。”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席上留别》词:“折尽 武昌 柳,掛席上 瀟湘 。”
“武昌柳”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文学意象,具体解释如下:
出自《晋书·陶侃传》:东晋名将陶侃镇守武昌时,曾命士兵广植柳树。都尉夏施私自将官柳移栽到自家门前,陶侃发现后质问:“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此事成为典故,后世以“武昌柳”代指杨柳,暗含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寓意。
现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指代杨柳,也借喻对事物来源的明辨,或引申为对清廉品格的赞颂。
相关扩展:该典故与“陶公柳”“武昌春柳”等别称相通,可见其文化影响深远(综合)。
《武昌柳》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了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下将对其详细解释。
拆分《武昌柳》的部首为:歹、日、木、艸。其中,歹部表示险恶,日部表示太阳,木部表示木头,艸部表示草地。 《武昌柳》的总笔画数为17。
《武昌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柳树文化。柳树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视为生命的象征,也被赞美为坚韧不拔的品格。 武昌则是中国湖北省长江边上的一个地名,历史悠久,素以美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
《武昌柳》的繁体字为:武昌柳。
在古代汉字中,对于《武昌柳》这个词,写法基本保持不变。古人的书法艺术注重字形的美感和结构的和谐,因此在字形上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与现代汉字写法相差不大。
1. 他们来到武昌柳的草地上野餐,欣赏着柳树婀娜多姿的身影。
2. 我在武昌柳下静静地读书,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
组词:武昌、柳树、昌明、柳影、沙柳。
近义词:柳树、垂柳。
反义词:高山、寸草不生。
百计千心霸陵桥榜声葆车笨嘴笨舌逼侧闭修避坐薄待步打球馋鱼灯程顿晨戒辞劳磋磥鵰心雁爪叮叮猫发动机粉连纸勾芡轨等诡动宦达黄马褂夹衖降魄讥吊机牢惊叹不已金闺籍橛机可靠媿汗领帅临难不慑黎烝倮葬緑盖码瑙面从牧猪奴戏贫突骞抟黥首齐纨素穣岁瑞露三叹绳缆盛坐神山世代书香诗侣受禅碑私休頽沓望拜涡管无本生意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