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有罪入狱,宽容而不加刑具。颂,古“容”字。《汉书·惠帝纪》:“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繫。” 颜师古 注:“古者颂与容同。”《汉书·刑法志》:“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繫者,颂繫之。” 颜师古 注:“颂读曰容。容,宽容之,不桎梏。” 宋 杨万里 《与张严州敬夫书》:“纵幽囚,罢逮捕,息鞭笞,去颂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生以谋杀论死,备歷械梏;以诸未获,罪无申证,颂繫之。”
“颂系”是汉代法律术语,指对特定罪犯在拘禁时不施加刑具的宽容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颂”通“容”,意为宽容;“系”指拘禁。合指对有罪者入狱时免除刑具束缚。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法律对特殊群体的恤刑原则。
历史背景与适用对象
据《汉书·惠帝纪》记载,五大夫以上爵位者、六百石以上官吏、侍奉皇帝的知名宦官等特权阶层犯罪时,可享受“颂系”待遇。后来扩展至老弱病残等群体,如《汉书·刑法志》提到80岁以上老人、8岁以下儿童、孕妇及侏儒等,拘禁时可不戴刑具。
文献依据
颜师古注《汉书》明确:“颂读曰容,容,宽容之,不桎梏。”宋代杨万里、清代蒲松龄的作品中也有相关记载,说明该制度影响深远。
制度意义
作为汉代特色司法制度,“颂系”既维护了贵族特权,也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道关怀,反映了古代“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
注:部分现代资料(如)误将“颂系”解释为“赞美的系列”,此为词语演变中的歧义,需结合历史语境辨析。
《颂系》是一个词,指的是一系列的赞美、歌颂或崇拜。它可以用来形容一段文学作品、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赞美内容。
《颂系》的部首是颂字旁,共有10个笔画。
《颂系》一词来源于汉语,由两个独立的字组成。《颂》表示歌颂、赞美,而《系》表示系列或连接。合在一起即为一系列的赞美。
《颂系》的繁体字为「頌系」。
在古代汉字中,「颂」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旧时的写法类似于两个人分坐在一张椅子上,上面有一划,这个划即为「颂」。古代的「系」则写作「繫」,弯曲的线条更多,表示系列的连接。
1. 我喜欢阅读这个作家的《颂系》,其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词。
2. 这首音乐作品是对爱情的颂系,充满了浪漫和温暖的情感。
颂歌、颂扬、颂词、颂赞、颂句、赞颂、歌颂
赞美、歌颂、颂扬、赞扬、赞赏
批评、责备、指责、唾弃、诋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