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六证 ”。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徵,验证。《逸周书·官人》:“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徵: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呜呼,乃齐以揆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 卢辩 注:“六证,六徵。”
“六徵”(亦作“六证”)是中国古代用于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的方法,最早见于《逸周书·官人》和《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其核心是通过不同维度的观察验证官员的品行与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观诚
观察人的忠诚与真实态度,通过日常行为判断其是否表里如一。
考言
考察其言论,分析其见解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以判断学识与智慧。
视中
观察内在品质,如心性是否正直,是否有坚定的原则。
观色
通过表情、神态等外在表现,推测其情绪和隐藏的意图。
观隐
探查潜在的性格缺陷或未显露的动机,例如私心或伪善。
揆德
综合衡量道德水平,判断是否符合为官者的德行标准。
历史背景与用途
这一方法源于周代,相传为周公与文王讨论选官用人之道时提出,强调“平心去私,慎用六证”,是古代政治人才选拔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多角度观察,避免片面评价,至今仍对人事管理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六徵》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意思是指六种徵候或征兆。
《六徵》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彳”,它的总笔画数为10。
六徵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描述了司马相如能够通过观察人的六种徵候来判断其性格和行为。后来逐渐被引申为观察事物的预兆和迹象。
《六徵》的繁体字为《六征》。
在古代汉字中,六徵的写法为「陟」加上「徵」。其中「陟」表示往上走,形状类似于足下行走;而「徵」表示徵候或征兆。
1. 他的话语和行为已经显示了犯罪的六徵了。
2. 作为科学家,我们要学会观察自然界中的六徵,以便提前作出预测。
六徵的组词有:六徵预兆、六徵何在、六徵清楚。
六徵的近义词有:六迹、六候、六慮、六迹。
六徵的反义词有:无候、无迹。
安帖倍洒辨诘标驳宾国布阵材识长干曲撑暑臣衞驰烟凑趣儿禫制打屏调阴阳第二次东征凤尾绫分账覆军杀将覆甑槁枲轧朋友闺衽函匦合喙贺善洪大欢欣诲诱近器九扈既夕籍誉峻政老羸雷米封历齿戾家陵空六铢衣李有才板话垆埴芒惚秘宇内中碾轧侵败轻飈衾窠劝心热手三毛省限牲腥生纸属疾素器棠梨写怀邪阻